Page 12 - 《中国药房》2025年12期
P. 12
真实世界数据/证据对药品质量影响这一问题,业界普遍 过“新药申请+专论申请”双轨制实现了 OTC 的风险分
持正向积极的态度。 级管理:创新成分通过新药申请接受严格审查,而符合
[7]
关于真实世界数据/证据在 OTC 注册审评中的作 专论标准的 OTC 则可通过简化程序快速获批上市 。
用,调研结果(表 5)显示,协助 OTC 的上市后安全监测 日本则通过八大注册分类体系,将传统药物与化学药区
(83.8%)、支持处方药和OTC的转换(68.8%)、补充OTC 分管理,其中第8类专论药品更是授权地方监管机构审
的有效性证明(66.9%)、为 OTC 专论提供证据(51.3%) 批,显著提升了低风险品种的上市效率。基于此,笔者
是主要的作用类型。这表明受访者普遍认为我国现行 建议,我国可借鉴上述经验,构建“3+1”分层管理体系,
专论制度尚不完善、数据应用场景仍不明确,反映出行 即对创新成分采用完整的审评程序,对专论药品实行备
业对真实世界数据/证据持“风险防控优先,创新应用渐 案制管理,对传统中药采用简化技术要求,同时设立处
进”的务实态度;未来随着监管体系的成熟,真实世界数 方药-OTC转换专项通道。该模式既符合我国“放管服”
据/证据在 OTC 审评审批中的应用维度有望进一步 的药品监管改革方向,又能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拓展。 在专论制度建设方面,美、日等国的经验提示,动态
关于我国在OTC注册审评中应用真实世界数据/证 更新机制和科学遴选标准是专论制度成功的关键。美
据的难点(表 5),按赞同者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数 国通过专论制度实现低风险 OTC 的快速上市,美国
据质量、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存储。可 FDA 在《OTC 审评法规》中明确了活性成分的标准化管
见,数据质量是该类数据/证据在 OTC 注册审评中应用 理路径,并通过公民请愿机制动态更新专论内容。本次
的最大难点。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建议,我国可考虑设置分阶
关于简化OTC上市路径的关键措施(表5),支持率 段试点的专论制度:优先遴选对乙酰氨基酚等已积累了
较 高 的 包 括 建 立 独 立 的 OTC 注 册 审 评 审 批 程 序 10 年以上安全数据的化学药成分,建立我国首版 OTC
(81.8%)、探索真实世界数据/证据在OTC注册审评的应 专论目录;同时,参考澳大利亚 N2 程序经验,对符合专
用(70.1%)、调整进口OTC的技术资料要求(54.5%)等。 论标准的产品申请免除临床研究,仅需提交稳定性试验
可见,建立独立的OTC注册审评审批程序是当务之急。 等关键技术文件即可参加审评审批,并允许企业采用模
受访者关于真实世界数据/证据应用于OTC注册审 块化申报格式,剔除与专论标准重复的非核心研究资
评的有效建议概括如下:(1)建立真实世界数据质量分 料,以避免提交重复冗杂的材料,提高审评审批效率。
级标准体系。建议制定《OTC领域真实世界数据采集与 3.1.2 技术革新,探索证据多元化的审评范式
评估技术指南》,针对电子健康记录、患者自报告等数据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21.4% 的受访者主张采用不同
类型设立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2)推行场景化证 于处方药的OTC注册技术要求,并主张大幅度简化其技
据应用分层决策机制。根据 OTC 审评风险等级划分证 术门槛。美国采取的“时间与范围覆盖申请”机制允许
据应用场景,高等级证据(如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可 企业使用历史销售数据替代部分临床试验数据,这一经
用于补充有效性证明,中等级证据可用于支持专论更 验值得借鉴。本研究调研结果还显示,受访者认为真实
新,低等级证据可用于进口 OTC 技术资料替代(但应建 世界数据/证据应用于 OTC 的注册需重点解决两大问
立2年期动态评估机制)。(3)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 题:一是数据质量控制,对此建议参考欧洲药品管理局
平台。整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与商业数据库, 的《真实世界证据框架指南》,建立患者报告结局标准化
打造智能分析中枢,重点开发用药日志自然语言处理工 采集流程,并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可追溯;加快制
具,自动捕获不良反应信号。(4)积极探索真实世界数据/ 定《药品真实世界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明确数据采集、
证据在 OTC 注册审评中的应用路径,开展试点项目,促 清洗、分析标准。二是应用场景界定,对此建议初期可
进审评决策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限定真实世界数据/证据仅用于剂量调整等非核心审评
3 讨论 环节,后续再逐步开放至疗效再评价场景(如探索新适
3.1 我国OTC市场准入优化路径 应证等高价值领域),同步建立动态获益-风险评估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现行OTC注册审评体系在 模型。
制度灵活性、审评效率及全生命周期监管等方面亟待改 针对中药的分类管理需求,日本“汉方药注册基准”
进。笔者将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从制度重构、技术革 提供了有益参考,其通过建立药材基原数据库和提取物
[8]
新和监管创新3个维度展开讨论,对本土化适配路径进 标准化生产工艺库,实现了传统药物的现代化管理 。
行总结。 本课题组建议,我国可将中药类OTC划分为“经典名方”
3.1.1 制度重构,建立分层分类的注册管理体系 和“改良新药”两类:前者可豁免药效学试验,但需提供
当前我国OTC注册审批体系存在制度层级模糊、转 不少于20年的人用历史证明;后者则需进行循证医学评
换标准笼统等问题。调研中 89.6% 的受访者呼吁建立 价。这种差异化管理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防控用药安
独立的审评体系,这与国际主流趋势高度契合。美国通 全风险。
· 1422 ·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12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