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中国药房》2021年5期
P. 131
焦,消五谷,益五脏”的功用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是相 浅述[C]//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
符的。 文集.哈尔滨:中国商品学会,2017:299-301.
“疮”多由外感诸邪化火引起。盛夏酷暑湿热多见, [ 3 ]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
[40]
郁久化火,邪滞于皮腠发而为疮 。六淫之邪与内热互 年版[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87.
[ 4 ]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S].
结,滞留肌肤,局部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瘀而化热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37.
而发为疮疡。临床上六淫邪毒引起的疮疡很多,但以热
[ 5 ]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
[41]
毒、火毒最为常见 。《素问·本病论》曰:“温疠暖作,赤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5-226.
[42]
气彰而化火疫” 。 清代《伤寒瘟疫条辨》记述:“瘟病之 [ 6 ]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
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阐明了瘟疫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81-282.
[43]
言热,火热是病机基础 ,而清代《温病条辨》有云:“温 [ 7 ]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
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79.
[44]
焦病不治,则传中焦” 。这与葎草能“润三焦,益五脏” [ 8 ] 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合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的辩证病机基本 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94.
相同;且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中,味甘能滋补、缓和、润 [ 9 ]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
燥,味苦能燥湿、泄降,性寒凉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33.
[45]
润养阴等 。通过上述对葎草性味和功用的历代本草 [10]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
范[S].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30.
梳理可知,其性寒,味甘、苦,由此可见,《本草图经》等提
[11]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
到的葎草能“主癞遍体皆疮”,《本草纲目》《药性考》提到
范[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6.
的“辟温疫”的说法也是有据可依 [25,27,29] 。外用治疗“虫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
蛇咬伤”与葎草能“退虚热”且“苦寒”的药性从而能清热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解毒有关。 2007:345-346.
综上,葎草的药效功用主要围绕“补肾”“润肺”“清 [13]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
热”“行气”来发挥作用,推演其归经入“肾、肺”二经;该 范[S].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52.
药材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退虚热的功效,可治疗淋 [14]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
症、小便不利、虚热烦渴、肺痈、热毒疮疡、止泻止痢等, 中医药出版社,2013:135.
其外敷还可治虫蛇咬伤。 [15] 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
3 结语 学技术出版社,1981:288.
[16] 韩保升.蜀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
葎草以“勒草”为药名首载于《名医别录》,此后基本
学技术出版社,2005:414.
以“葎草”为药名;其为无地域差异、随处可生长的广布
[17] 掌禹锡.嘉祐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医
品种,采收季节为夏、秋二季。葎草的植物形态为蔓生
古籍出版社,2009:258.
且藤长,色青绿,茎有细刺,茎间开黄白花,叶对生且一 [18] 朱棣,王锦秀.救荒本草[M].汤彦承,译注.上海:上海古
叶五尖,形似蓖麻叶小而薄。葎草的药性功用方面,主 籍出版社,2015:60-61.
要为“性寒,味甘、苦,入肾、肺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 [19] 李中梓,丁甘仁.本草徵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毒、退虚热的功用,可治疗淋症、小便不利、虚热烦渴、肺 社,1986:128.
痈、热毒疮疡、止泻止痢等,其外敷还可治虫蛇咬伤。 [20] 张璐.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本经逢原[M].
目前,关于葎草药理学与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围绕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8.
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如徐保磊等 、徐博 、高 [21] 高松.辽宁中药志植物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47]
[46]
[48]
[50]
[49]
岩 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张娜娜等 、褚衍亮等 、郑 社,2010:183-184.
[22] 徐鸿华,潘超美.中草药图谱:5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
[52]
[51]
丽娟等 对其体外抑菌、镇痛作用的研究,赵凯科等 、
版社,2007:308-309.
韩丹等 、吕海霞等 对其治疗腹泻、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54]
[53]
[23] 汪毅.黔本草:1 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5:
等。但对该药材的应用沿革、作用机制、成分挖掘、临床
194-195.
疗效等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葎草进行的本 [24] 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
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4.
依据,也可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25] 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
参考文献 版社,1994:294.
[ 1 ] 宋立人.中华本草:2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6]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M].曹晖,校注.北
1999:514-516. 京:华夏出版社,2004:269.
[ 2 ] 郭兆娟,袁一平,孔李婷,等.葎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27] 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5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5 ·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