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中国药房》2021年5期
P. 130

A.《本草图经》            B.《绍兴本草所有注》             C.《本草品汇精要》              D.《救荒本草》



















                  E.《本草纲目》              F.《中华本草》               G.《辽宁中药志》          H.《贵州民族常用天然药物》
                                            图1 各本草典籍中的葎草绘图
               表2 葎草药性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表3   葎草功效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年代     归经          性       味          出处            年代    出处      功用
        南北朝                        甘         《名医别录》         魏晋时期 《名医别录》   主治瘀血、止精、溢盛气
        唐                  寒       甘、苦       《新修本草》         唐代   《古今录验方》  葎草汁醋饮;治膏淋方;又浓煮汁饮,亦治淋沥,苏澄用疗尿血
        五代                 寒       甘、苦       《蜀本草》               《新修本草》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宋                  寒       甘、苦       《开宝本草》         五代   《蜀本草》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寒       甘、苦       《证类本草》         宋代   《开宝本草》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明                  寒       甘、苦       《本草品汇精要》            《圣惠方》    治膏淋、脐下妨闷、不得快利
                           寒       甘、苦       《救荒本草》              《本草图经》   主癞遍体皆疮者,主膏淋,又主久痢成疳
                           寒       甘、苦       《本草纲目》              《证类本草》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
                           寒       苦         《本草徵要》              《本草衍义》   治伤寒汗后虚热
        清                  寒       甘、苦       《本经逢原》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寒       苦         《药性考》               《本草纲目》   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现代     肺、肾         寒       甘、苦       《中华本草》         清代   《本草徵要》   遍体生疮,煎汤洗渍;病后虚热,内服亦宜;此藤能利湿热,故小便不利或
                           寒       甘、苦       《简明中药大辞典》                    淋沥者,均可用之
                           寒       甘、苦       《中草药图谱》             《本经逢原》   主五淋、利小便、散瘀血,并捣汁服
               肺、肾         寒       甘、苦       《黔本草》               《药性考》    通淋利便、止痢除疟、癞风治遍、消虫逐瘀、尿血汗见、蛇蝎虫伤、捣敷效
               肺、肾         寒       甘、苦       《辽宁中药志》                      验;又能止精益气,去邪热辟瘟疫,止渴安脏
               肺、肾、大肠      寒       甘、苦       《宁夏中药志》
                                                               《金匮要略》称淋症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
        曰:“遍体生疮,煎汤洗渍” 。《药性考》曰:“癞风治                          下焦”;《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
                                 [19]
        遍” 。《本草纲目》云:“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而膏淋主要病机为肾
            [29]
        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与之前葎草主治下焦病证的                          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素问·经脉别论》又
                             [27]
        观点不同,并且第一次提出治疗温疫、虫蛇咬伤的功                             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主行水,将脾胃津液上
        用。其后,清代《药性考》将历代本草及方书中出现的葎                           宣发于全身体表,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下肃降
                                                                       [37]
        草功用总结记述为:“通淋利便,止痢除虐。癞风治遍,                           于肾和膀胱 。《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
                                                               [38]
        消虫逐瘀,尿血汗见。蛇蝎虫伤,捣敷效验。又能止精                            液” 。《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
                                                                                         [39]
        益气,去邪热辟瘟疫,止渴安脏” 。葎草功效在历代本                           终始也……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因此,葎草“止精,
                                    [29]
        草中的演变情况见表3。                                         溢盛气”“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润三

        ·632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5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5期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