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中国药房》2021年5期
P. 129
[20]
藤” 。清代的《本经逢原》新增俗名“割人藤” 。《中华 充:“其苗延蔓而生,藤长丈余,茎多细涩刺。叶似萆麻
[19]
本草》记载的葎草别名还有“苦瓜藤”“锯锯藤”“拉拉藤” 叶而小,亦薄,茎叶极涩,能抓挽人。茎叶间开黄白花,
[1]
“五爪龙”“大叶五爪龙”。《辽宁中药志》记载的葎草别 结子类山丝子” 。《本草纲目》曰:“茎有细刺。叶对节
[18]
[21]
名有拉拉秧、穿肠草 。《中草药图谱》记载的葎草别名 生,一叶五尖。微似蓖麻而有细齿。结子状如黄麻
[22]
有假苦瓜 。《黔本草》记载的葎草民族药名有榜囊力、 子” ,更为细致地对葎草叶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27]
[23]
窝旧、布郁嘎篓等 。葎草名称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过 本草绘图可对植物更为直观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程见表1。 笔者对葎草的古代本草图谱和现代药用植物绘图进行
表1 葎草名称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过程 对比,发现古代本草图谱中记载葎草形态特征的文字和
年代 药用名称 别名 出处 绘图均为同一品种,且未见其他科属植物品种混入;对
南北朝 勒草 黑草 《名医别录》 比现代药用植物的绘图,其形态特征均与古代记述内容
唐代 葎草 葛葎蔓 《新修本草》 [18,25-28]
五代 葎草 来莓草 《蜀本草》 基本一致,均为桑科属植物葎草 。各本草典籍中
宋代 葎草 葛勒蔓 《嘉祐本草》 的葎草绘图见图1。
明代 葎草 葛律蔓、涩萝蔓、揽藤 《救荒本草》 2.4 药性考证
葎草 掳萝藤 《本草徵要》
清代 葎草 勒草、葛勒蔓、割人藤 《本经逢原》 最早关于葎草药性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
[14]
现代 葎草 苦瓜藤、锯锯藤、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 《中华本草》 录》,称其味“甘” 。唐代《新修本草》增加其味“苦”,第
葎草 拉拉秧、穿肠草 《辽宁中药志》 一次提出葎草“性寒”,对葎草有了比较全面的性味记
葎草 假苦瓜 《中草药图谱》 [15]
葎草 榜囊力、窝旧、布郁嘎篓 《黔本草》 述 。此后,除了明代《本草徵要》和清代《药性考》认为
2.2 产地及采收时间考证 其味只为“苦”外 [19,29] ,其性味“甘、苦,寒”基本得到了历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首次记载了葎草产 代主流本草医家的认可 [16,18,20,24,26-27,30] 。现代主流本草及
[14]
地的描述,即“生山谷,如瓜蒌” 。《新修本草》《蜀本草》 地方中药志中沿袭了古代本草古籍中“甘、苦,寒”的性
《开宝本草》均记载为“生故墟道旁” [15-16,24] 。《本草图经》 味记述 [1,21-23,31-32] 。在归经方面梳理发现,历代本草古籍
记载的内容有所增加,即“旧不著所出州土,云生故墟道 中无相关记述,到了现代才有了葎草归经的记述,即入
[32]
[1,21,23]
[20]
傍,今处处有之” 。《本经逢原》云:“葎草蔓生道旁” 。 “肺、肾经” 或“肺、肾、大肠经” 。葎草的归经缺乏
[25]
上述古籍上描述的“山谷、墟道旁(傍)、道旁”等即为山 古代本草的文献资料,故对现有归经观点的准确性无法
林、荒废田间野地或者道路旁边随处生长。可见,葎草 提供客观的证据,需结合其药性和功效考证以及中医理
为广布品种,在我国各地均有生长。 论来进行客观判断。葎草药性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
关于采收时间,《蜀本草》记述葎草“四月、五月采茎 况见表2。
叶,曝干” 。此后,《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 2.5 功用考证
[16]
均收录此说 [17,24-25] 。《本草品汇精要》所云:“春生苗,四 最早关于葎草功用的记载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名
[14]
[26]
月、五月取茎、叶。收暴干。用茎、叶” 。《本草纲目》 医别录》,其云:“主治瘀血,止精,溢盛气” 。“淤血”即
曰:“二月生苗,八九月开细紫花成族” 。上述古籍中 血液运行不畅所致血液停滞体内;“止精”即治疗因肾阴
[27]
所提到的月份为我国传统历法(即农历),对应的季节应 亏虚所致的肾封藏失司,肾精无以化气,而精关不固而
[33]
为春天生苗、夏秋采收。 泄者多属虚者;“溢盛气”即补气之意 。故葎草最早的
综上,通过对历代古籍关于葎草产地及采收时间的 功用表述可概括为:治疗淤血,以及肾虚所致肾精不
描述发现,其生长遍布我国各地,无特殊的区域性产地 足。唐宋时期,葎草的功用都为“主五淋、利小便、止水
[15-16,24,30]
记载,采收季节为夏、秋二季,与现代的采收季节一致。 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方剂著作
2.3 形态考证 《古今录验方》和《圣惠方》收录的葎草功用为:“葎草汁
关于葎草的形态描述,最早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期 醋饮”专治膏淋 [34-35] 。《本草衍义》有云:“治伤寒汗后虚
[36]
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如瓜蒌” 。《新修本草》记述 热” ,与治“虚热渴”属同义。此后,《本草逢原》《本草
[14]
[15]
为“叶似萆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 ,具体描述了葎草 品汇精要》记述的功用与上述内容基本一致 [20,26] 。可见,
叶的形态以及“蔓生”生长特性,其后的《蜀本草》《开宝 葎草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的功用得到
本草》也是如此载录 [16,24] 。《嘉祐本草》中增加了对葎草花 了传承和沿用。“治淤血”始见《名医别录》,而后《古今录
和种子的描述,即“蔓生,叶似大麻,花黄白,子若大麻 验方》中提到浓煮葎草汁醋饮,“亦治淋沥,苏澄用疗尿
[17]
子” 。《本草图经》将之前本草典籍对葎草形态的描述 血” 。此功用虽出现较早,但并未被一致沿用,直到清
[34]
合并为一 。《本草品汇精要》增加了葎草的植物颜色为 代才又被提及,如《本草逢原》《药性考》中分别有“散淤
[25]
“色青绿” 。《救荒本草》除了记载苏颂《本草图经》中的 血”“逐瘀,尿血汗见”的记述 [20,29] 。宋代《本草图经》首次
[26]
内容,还对葎草植物的整体形态和茎的形态进行了补 增加葎草“主癞遍体皆疮”的功用 。清代《本草徵要》
[25]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5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5 ·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