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中国药房》2021年5期
P. 128

·综述·

        葎草的本草考证                   Δ


        孙婉萍 ,谢 明 ,康廷国 ,孟宪生 ,梁茂新(1.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辽宁省现代中
                                 1
               1*
                                         2
                                                  3
                        1 #
        药研究工程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600;3.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 110847)
        中图分类号 R2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5-0630-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05.21

        摘   要   目的:对中药葎草进行本草考证,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历史参考,也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药用功效提供线索。
        方法:以“葎草”“本草考证”“地方标准”“药性”“功用”“Humulus scandens.(Lour.)Merr.”“Materia medica”“Local standard”“Medici-
        nal properties”“Function”等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20年6月发表
        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历代本草典籍。比较葎草在11个地方标准中质量标准内容的差异,从其名称、产地及采收、
        形态、药性、功用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葎草以“勒草”为药名首载于《名医别录》,此后基本以“葎草”为通用药名;全
        国各地均有出产,为蔓生草本植物且生长分布广泛,采收于夏、秋二季;植物形态描述及绘图表明,葎草无混淆品且与《中华本草》
        记述基本一致;药性方面主要为“性寒,味甘、苦,入肾、肺经”;主要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退虚热的功用,可治疗淋症、小便不利、
        虚热烦渴、肺痈、热毒疮疡、止泻止痢等,其外敷还可治虫蛇咬伤。本研究对葎草进行的本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
        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葎草;地方标准;药性;功用;本草考证


            葎草首载于我国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名“勒                          之处包括:品种名称均为“葎草”;植物来源及药用部位
        草”,是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的            均为Humulus scandens.(Lour.)Merr.的干燥地上部分或
                                        [1]
        全草,在我国有着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近年来,随着对                           全草;味甘、苦,性寒;炮制方法、用法用量、贮藏的描述
        葎草临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菌、抗                            无太大差异,如炮制方法均为净制,描述为“除去杂质,
                                               [2]
        结核病、抗腹渴、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作用 。但目前                           稍润,切段,干燥”,又如贮藏方法均为“置(通风)干燥
        葎草的中药饮片尚无国家标准,全国30个地方标准中,                           处”。差异之处包括:(1)别名方面,在浙江、上海、湖南
        北京、河北、江西、安徽等地的11个现行版中药饮片炮制                          规范中亦名“拉拉藤”,在湖南规范中亦名“五爪龙”,在
        规范收载了葎草饮片标准 ,“一品多标”的问题比较严                           广西规范中亦名“拉拉秧”;(2)产地方面,在浙江规范中
                               [3]
        重。本草考证是以本草文献为主,结合中医药相关典                             明确产地为“浙江”,在江西、河南规范中产地描述为“全
        籍,澄清药物的基原品种,并对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                          国各地均产”,其他8个地方标准无产地内容;(3)性状方
        炮制方法、药性、功用等进行清本正源,解释药物本身的                           面,11 个地方标准均有性状描述,但内容的系统性和全
        历史内涵。葎草的别名有勒草、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                           面性参差不齐;(4)药性方面,性味描述均为“甘、苦,性
        等,基于此,笔者以“葎草”“本草考证”“地方标准”“药                         寒”,但归经存在差异,在北京规范中描述为归“心、脾
        性”“功用”“Humulus scandens.(Lour.)Merr.”“Materia       经”,在福建规范中描述为归“肺、肾、大肠经”,在河南、
        Medica”“Local standard”“Medicinal properties”“Func-  广西规范中描述为归“肺、大肠经”,在四川、上海、安徽、
        tion”等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江西、湖南规范中描述为归“肺、肾经”,另外在河北、浙
        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20年6月                      江规范中无归经内容;(5)功用方面,葎草均有“清热解
        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历代本草典                            毒,利尿”的功能,但“通淋、退虚热、散瘀消肿、健脾”方
        籍,对葎草的名称、产地及采收、形态、药性、功用等方面                          面存在争议,相应的主治争议在于“淋病、潮热、蛇虫咬
        进行本草考证,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参                             伤、结石、消化不良”。
        考,并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作用功效提供线索。                               2 本草考证
        1 葎草在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差异                                   2.1 名称考证
            比较葎草的11个地方标准           [3-13] 中的各项内容,相同             我国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首次以“勒草”为葎草
                                                                                        [14]
                                                            的药用名称收载,称“一名黑草” 。唐代的《新修本草》
            Δ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874342)
                                                            首次以“葎草”为药用名称出现,新增俗名“葛葎蔓” 。
                                                                                                         [15]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药事管理。E-mail:13514250031
                                                                                           [16]
                                                            五代的《蜀本草》新增别名“来莓草” 。宋代的《嘉祐本
        @126.com
                                                                               [17]
                                                            草》新增俗名“葛勒蔓” 。明代的《救荒本草》新增别名
            #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药事管
                                                                                 [18]
        理。E-mail:x6m6@163.com                              “涩萝蔓,南人呼为揽藤” ;《本草徵要》新增土名“掳萝
        ·630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5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5期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