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009
P. 35

3 讨论                                                    1991,1(1):45.
            炮制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引起物                         [ 6 ]  陈昆南,傅红燕,王长军.基于 UPLC/Q-TOF MS 技术对
        质基础的化学变化而导致中药药性发生变化,进而使药                                延胡索醋法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
                                   [14]
        材本身潜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明代医学家陈嘉谟                                 用,2019,31(9):1618-1622.
                                                           [ 7 ]  周永峰,牛明,房吉祥,等.基于UPLC-Q-TOF-MS的五味
        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
                                                                子保肝作用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
        味反失”,这充分说明了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作
                                                                (18):3756-3763.
        用。炙甘草是至今为止甘草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
                                                           [ 8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15年
        被收录至 2015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并单独设立条
                                                                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86-87.
          [8]
        目 。现代研究也证明,蜜炙后的甘草具有调和诸药、加
                                                           [ 9 ]  赵艳敏,刘素香,张晨曦,等.基于HPLC-Q-TOF-MS技术
        强滋补的作用      [16-17] 。                                   的甘草化学成分分析[J].中草药,2016,47(12):2061-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甘                              2068.
        草属植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化合物               [18-19] 。张霞等 通过      [10]  杨彬,王媛,田梦,等.基于 UPLC-Q-TOF-MS/MS 研究法
                                                  [20]
        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                                 半夏中甘草化学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
        素、光甘草定、异甘草苷等15个化合物在网络分析中的                               (3):45-49.
        连接度较高,是甘草发挥药效的重要协同成分。本研究                           [11]  范靖然.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
        结果显示,甘草炮制(蜜炙)后,甘草素、甘草黄酮A以及                              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异甘草苷等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升高,而甘草                           [12]  陈佩东,周习,丁安伟.炙甘草水煎液的 HPLC-MS 分析
        黄酮醇、甘草宁 A 以及毛蕊异黄酮等 5 种黄酮类化合物                            [J].中草药,2014,45(10):2115-2120.
        和 7,2′,4′-三羟基-5-甲氧基-3-芳香豆素、红花岩黄芪                   [13]  包芳.甘肃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兰州大
                                                                学,2019.
        香豆雌酚 B 等 2 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则显著降低,
                                                           [14]  洪庆.基于代谢组学的车叶草苷抗衰老作用评价及机制
        这提示上述差异性化学成分可能为甘草生熟异用的主
                                                                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9.
                               [20]
        要物质基础。结合张霞等 的研究结果,推测甘草素、
                                                           [15]  钟凌云,崔美娜,杨明,等.炮制影响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光甘草定、芹糖甘草苷、异甘草苷4种黄酮类成分则可能
                                                                [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109-5113.
        是炙甘草的主要药效成分。以上结论为甘草炮制前后
                                                           [16]  刘雅茜.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D].沈
        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亦可                                阳:沈阳药科大学,2008.
        为下一步的细胞及动物药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17]  张玉龙,王梦月,杨静玉,等.炙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3):99-102.
        [ 1 ]  宋洪伟.甘草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18]  周姗.基于CHS基因多态性的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
             2015.                                              成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2 ]  朱雅凡.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                   [19]  张鲁,崔洁,王文全,等.甘草属植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和
             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8,41(6):1501-1505.
        [ 3 ]  蔡永敏,孙大鹏,邹杰.论甘草应分生甘草与炙甘草[J].中                [20]  张霞,张芳,赵建军,等.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网络药理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64-1166.                   学研究[J].中国药房,2019,30(11):1529-1534.
        [ 4 ]  张燕丽,孟凡佳,田园,等.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收稿日期:2020-02-07   修回日期:2020-03-23)
             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8):60-66.                                                    (编辑:林 静)
        [ 5 ]  吴又平.生炙甘草不可相互代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中文核心期刊,欢迎投稿、订阅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9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9  ·105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