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中国药房》2023年18期
P. 41
体排列较规则,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水肿明显减轻,其 均显著降低(P<0.05),且阳性对照组和CDPS高剂量组
中阳性对照组、CDPS 高剂量组的形态与对照组较为接 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近。结果见图1。 0.05)。结果见表3、图2。
NGF 13 kDa
TrkA 87 kDa
GAPDH 37 kDa
对照组 模型组 阳性对照组 CDPS低 CDPS高
剂量组 剂量组
A.对照组 B.模型组 图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GF、TrkA蛋白表达的电泳图
4 讨论
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特征以腹部不适、
腹痛反复发作并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严重降低了患者
[12]
的生活质量 。学界普遍认为,IBS-C 的发病机制与自
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肠道细菌过度生
长和肠道炎症等有关,然而能有效改善IBS-C患者症状
C.阳性对照组 D. CDPS低剂量组
[13]
的上市治疗方案很少 。IBS-C 属中医“便秘”范畴,病
因为脾虚气弱、肝郁不畅、郁而化火,从而致大肠传导功
[14]
能异常 。肉苁蓉是一种可增强机体肠道蠕动、提升免
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的功能性药用植物。CDPS作为其
主要活性成分,不仅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和抗炎等多
种生物活性,而且在改善老年人便秘方面也有较大潜
[15]
力 ,但该组分对 IBS-C 的作用尚不明确。枸橼酸莫沙
E. CDPS高剂量组
必利是消化道促动力剂,常用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炎症细胞浸润。
图1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显微图 慢性胃炎伴烧心、嗳气、恶心、呕吐、早饱、上腹胀、上腹
[16]
痛等消化道症状 。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 IBS-C 大鼠
3.5 CDPS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mRNA 水平
模型,并以枸橼酸莫沙必利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模型
的影响 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和炭末推进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低,结肠组织黏膜肌层出现断裂,腺体紊乱,炎症细胞浸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
润和细胞水肿明显;而各药物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和炭
比较,各药物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GF、TrkA mRNA的相
末推进率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结肠组织损伤有所减
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阳性对照组和CDPS
轻,上述指标(CDPS低剂量组除外)与对照组相当,组织
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形态(CDPS低剂量组除外)逐渐接近于对照组。这提示
(P>0.05)。结果见表3。
CDPS可软化IBS-C模型大鼠的粪便,促进粪便排出,从
表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mRNA 及蛋白
而缓解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高剂量 CDPS 的作用与阳
的相对表达量比较(x±s)
性对照药物相当。
mRNA(n=5) 蛋白(n=5)
组别 内脏超敏反应是IBS 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与
NGF TrkA NGF TrkA
对照组 0.59±0.04 0.48±0.03 0.79±0.05 0.67±0.04 腹痛有关,可涉及神经系统的多个层次,如包括 NGF 在
模型组 1.03±0.08 a 0.99±0.07 a 1.45±0.09 a 1.38±0.08 a 内的多种神经内分泌介质 。NGF 是神经营养因子家
[17]
阳性对照组 0.63±0.04 b 0.52±0.04 b 0.84±0.07 b 0.71±0.06 b
CDPS低剂量组 0.85±0.06 ab 0.74±0.05 ab 1.16±0.08 ab 1.08±0.07 ab 族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内脏超敏反应过程,可导致内脏
[18]
CDPS高剂量组 0.62±0.05 b 0.51±0.03 b 0.83±0.06 b 0.69±0.05 b 疼痛阈值降低 。研究显示,NGF可诱导肠道干细胞增
a:与对照组比较,P<0.05;b:与模型组比较,P<0.05。 生,并驱动其扩增、分化为分泌细胞,从而促进神经递质
3.6 CDPS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蛋白表达的 5-HT 高表达,最终导致内脏痛觉敏感和胃肠道运动加
影响 剧 。TrkA 是 NGF 的高亲和力受体,两者结合后可调
[18]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节下游信号通路(如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胞外信号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 调节激酶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等),
药物组大鼠结肠组织中 NGF、TrkA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从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受体的表达和神经可塑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8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8 · 2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