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中国药房》2021年8期
P. 131
[39]
[29]
《本草蒙筌》载,“出江浙蜀川,生洲渚沙碛…白薇、白前, 《中药材手册》 、《中国药材学(上)》 和 1977 年版《中
[16]
[40]
近道俱有” ;明《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卷一)》中载, 国药典》(一部) 均以“无须根”“色淡黄色”“根茎粗”者
[27]
“今江浙蜀川生洲渚沙碛” ,与宋《本草图经》一致。结 为佳。《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载,“……鹅管白
合白前在河中陆地、江边河岸或沙滩这一生境特点,上 前……根茎粗壮,无杂质者为佳……” ;在谢宗万先生
[41]
述本草所载地点应是在江苏、浙江、四川附近沿河或沿 的《中药材品种论述》载,“……故白前根状茎之长短与
长江一带。到了民国时期,民国《药物出产辨》载,“白前 流砂压伏之深浅久暂有关,其为流砂压伏愈深而为时愈
以广东江北清远一带产者为最,三水南沙等处亦有出, 久者,其根状茎愈多,同时也比较粗壮,中空如‘鹅管’,
[28]
江苏镇江府亦有出” 。可见,历代本草中白前的确切 一般即认此为‘鹅管白前’之佳品” 。《北京市中药饮片
[14]
产地主要在四川、浙江、安徽、江苏一带的沿江地区,后 炮制规范》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 等皆“以
[32]
[42]
在长江下游江苏镇江以及三江流域广州南沙、广州清 根茎粗者为佳”。综上可知,白前从外观性状上多以粗
远附近皆有发现。 长、无杂质者为上品。本课题组走访四大药材市场发
解放初期的《中药材手册》(1959 年)载:“白前主产 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白前大多仅有统货一个等级,部
于安徽蚌埠专区,浙江富阳、新登、蘭籍等地,此外,山 分市场有分统货、选货二个等级。其中,选货多根茎粗
[29]
西、湖北等省亦产” 。《湖北中药手册》(1960年)载白前 壮、须根长、无或少量杂质泥土;统货则粗细不一,须根
在“孝感、黄冈专区,其他县亦有” 。《北京市中药饮片 较多,有些许杂质泥土,品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30]
切制规范·上册》(1974 年)载其“主产于浙江、安徽等 4 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证
[31]
地”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2012年)载其“主
4.1 采收时间
产于浙江的富阳、绍兴、潮州、金华、新登,安徽的蚌埠、
古本草中关于白前采收时间的记载并不多,其中唐
六安、安庆、贵池等地,以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
[13]
《新修本草》 、宋《本草图经》 等中均记载“二月、八月
[7]
等省” 。这说明现代白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沿线的
[32]
采根,暴干”,这里记载的二、八月为阳历的三月、十月左
浙江、安徽、湖北、广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这些自
右。现代本草对白前采收时间均有详细记载,且基本一
然分布区大多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这和白前喜
[29]
致。根据《新编中药志(第 1 卷)》 、《中药材手册》 、
[26]
阳、忌干旱,多生于溪旁、湖边、渠道、塘边、沟旁以及河
[25]
《中华本草(第 17 卷)》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
[33]
滩砂碛的潮湿土地这一生境特点有关 。
[32]
别》 等记载可知,白前主要采收期为十月。《500味常用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地破坏了白前的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则载,“野生品一般于10月间采挖,
生长环境,为了缓解白前资源不足的现状,不少地方纷
[41]
家种者稍晚,约于11月上旬采挖” 。可见,白前野生品
纷开始进行引种栽培。陈宏康等 研究(1995年)显示,
[34]
与家种品的采收期有所不同,野生品10月采挖,家种品
湖北是柳叶白前的主要产区,产量居全国首位;从 1984
11 月采挖,与上述本草中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也与
年起,湖北新洲、黄冈、麻城等地在新洲县柳叶白前野生
目前湖北白前栽培地的采收时间一致。具体而言,白前
转家种成功后,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白前产量,一定
于10月上旬至冬至前采挖,割去地上部分再挖起地下部
程度上缓解了白前的市场供求矛盾。2019年年底,笔者
分,洗净晒干即得成品白前;如将节部须根除去而仅用
走访黄冈团风县田生中药材合作社、武汉新洲区白前堂
根茎则称为“鹅管白前”;如以全株洗净晒干入药则为
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白前种植基地,发现上述两个地
区的柳叶白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余亩,湖北其他地 “草白前”。
区如英山县温泉镇龙谭畈村也有白前种植基地;不仅如 4.2 炮制方法
此,通过对四大中药材市场的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流 由古本草描述可知,白前采收后的初加工方式为除
通的白前商品大多数是湖北产柳叶白前,极少数为浙江 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与湖北省两大基地的调研情况
[43]
一带产;此外,在江西庐山鄱阳湖边、湖南株洲市一带走 一致。白前的炮制方法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至清
访时也发现了少量的白前野生资源分布。 代 [36,44] 均为甘草汁浸后焙干法;1959 年的《中药志(第 1
3.2 品质 册)》中新增了蜜白前的炮制方法,并说明了蜜与水的比
[38]
古本草中关于白前品质的评价描写不多:明《本草 例 ,1999 年《中华本草(第 17 卷)》中又增加了炒白
[25]
品汇精要》曰“[道地]越州、舒州…[用]根粗脆者为 前 。目前最新 2020 年版的《中国药典》(一部)中所收
[45]
[35]
好” ,清《本草求真》载“似牛膝粗长坚直易断者良” , 录的炮制品仅为白前、蜜白前 。
[36]
均以根茎粗壮、长、坚直、质脆者为佳。 5 性味功效考证
[37]
《药材资料汇编(下集)》 、《中药志(第 1 册)》 、 梁《名医别录》载白前“味甘,微温”,唐《新修本草》
[38]
[1]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8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8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