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中国药房》2021年8期
P. 128
白前的本草考证 Δ
2
1
1
1*
3
1 #
1
雷 咪 ,柳佚雯 ,陈科力 ,罗寅珠 ,孟武威 ,詹志来 ,刘大会 (1.教育部中药资源和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湖
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武汉 430065;2.亳州京皖饮片厂,安徽 亳州 236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
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8-1014-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08.20
摘 要 目的:为白前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实地走访湖北新洲、团风和江西庐山白鹿镇梅溪村等当
前白前主产地以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白前进行本草考证,梳理总结白前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加工
及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方面的沿革。结果与结论:白前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常用中药。该药材别名石蓝,又名嗽药等,但历代
本草中均以“白前”为正名。古代医家常将白前与白薇混淆使用,缘于宋《本草图经》所附图示之误;后北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
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图经》中对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图示,故从宋代开始,各白薇产地以“叶如柳”的白前误为白薇;至明《救荒
本草》开始,医家对前人的错误进行了修正,从叶形态上将“白薇”和“柳叶白前”区分开。至民国,鹅绒藤属及其基原植物分类有较
大争议,《植物学大辞典》与《中国药学大辞典》都将白前归类到夹竹桃科白前属下。现代本草书籍对于白前基原记载趋于一致。
白前资源从江苏、浙江一带的长江流域沿岸逐步往长江流域中部、南部转移,其与白前生境特点的生长环境发生地理位置变化有
关,并与今白前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新洲、团风一带环境一致。白前以根茎粗壮、须根长、无杂质泥土者为佳,但其内在质量还需有
效成分分析和药理学证据来佐证。性味功效方面,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温”还是“微寒”的记载不同,现多记载为“辛、
苦,微温”。可见,有必要在厘清白前古今基原植物、产地、加工炮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化学成分、品质、药效及分子鉴定方面的研
究,制定白前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满足其药材交易和流通中按质论价的需求,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 白前;本草考证;产地;炮制;品质评价
白前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 Cynanchum stauntonii 要。基于此,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实地
(Decne.)Schltr. ex Levi 或 芫 花 叶 白 前 Cynanchum 走访湖北武汉新洲区、黄冈团风县一带和江西九江白鹿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茎和根,始载 镇梅溪村等当前白前主产地,以及安徽亳州、河北安国、
[1]
于汉末《名医别录》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白 四川荷花池、广西玉林这四大中药材市场,对白前进行
前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但有关其形态的描述不多, 本草考证,以总结白前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加
加之该药材多与细辛、牛膝、白薇等类似,古今中外均有 工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沿革,以期为该药材的深入研
关于白前商品混用的文献记载,如:清《本草崇原集说》 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云,“苏州药肆,误以白前为白薇,白薇为白前,相沿已 1 名称考证
久” ;日本清水藤太郎 的《本草辞典》以“Cynanchum “白前”之名始载于汉末《名医别录》,其载“白前,味
[3]
[2]
[4]
japonicum”为白前之学名;袁昌齐 也在国内做过相关 甘,微温,无毒”,并列为中品 ,后续历代医书皆沿用
[1]
调查,但并未对白前基原作出确切之结论。我国现代生 “白前”一名。明《本草原始》进一步解释白前,曰其“根
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先生也曾对白前进行了考证, 白色,长于白薇。苗生于白薇之前,故名白前”。可见,
[6]
并与白薇进行了比较研究,澄清了白前与白薇在使用中 白前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其色白,且苗在白薇前萌发,
[5]
的混淆之处 。白前野生资源的匮乏使得人们开始探索 故称之为“白前”。
该药材的人工栽培品,进而使得药材产地、采收、加工方 至唐代,《新修本草》载白前:“俗名石蓝,又名嗽
式等均较野生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能对其品质及性 药” 。因在《名医别录》中记载其“主胸胁逆气,咳嗽上
[7]
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对白前进行本草考证十分重 气”,故《新修本草》中所记“嗽药”一名应是由其功效得
Δ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No.2017YFC1700704);中 来的。而清《夕庵读本草快编》载白前“生洲渚沙碛之
[8]
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No. 上,故有石蓝之名” ,推测“石蓝”之名可能来源于其生
2060302) 长环境。
*高级实验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中药质量评价。
由于野生白前常生于水边河滩沙石地,且叶片为柳
E-mail:191041507@qq.com
[9]
叶型,故白前在民间又素有“水柳”之称 。
#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中药质量
评价。电话:027-68890106。E-mail:liudahui@hbtcm.edu.cn 作为商品,因其药材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似
·1014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8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