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中国药房》2021年8期
P. 129
鹅管,故称“鹅管白前”;如果洗净白前的全株,晒干后入 也是柳叶白前被误称为“白薇”的原因。
药,则称“草白前” 。
[10]
2 基原考证
2.1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对白前的描述简略,基原难以准确判断。
汉末《名医别录》对白前的性味及功能主治进行了简单
的描述,但并未对其产地、形态、品质进行记载。最早描
写白前药用部位形态特征的是梁《本草经集注》,云其
“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 ,指出白前的根茎与细辛的
[11]
A.越州白前 B.舒州白前 C.滁州白薇
形状相似,推断其是根状茎,根簇生,并比细辛根粗长, 图1 《本草图经》中的附图
色白且易折断。唐《新修本草》载其“根白,长于细
2.3 明清时期
辛” ,与《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的描述基本一致,故
[7]
明清时本草记载颇多,有关白前的基原逐渐清晰。
推断唐及唐以前本草记载的“白前”为同一种药材。此 明《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原始》 对白前的
[16]
[17]
[6]
外,《新修本草》还首次记载了白前的地上部分形态“叶 根、花、叶的描述与《本草图经》《蜀本草》等基本一致。
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许”和生境“生洲渚沙碛之 明《本草蒙筌》中附有“成州白前”和“舒州白前”的图示
上” 。上述本草均已明确指出了白前叶“似柳,或似芫 (图 2),皆翻绘自《本草图经》,其中“成州白前”与宋《本
[7]
花”,苗“高尺许”,地下根状茎“长于细辛、色白,易折”等 草图经》中的“越州白前”图示基本一致,故“成州白前”
生物学特征,以及白前生长在河中陆地、江边河岸或沙 可能系白薇之误。但明《救荒本草(卷四)》称白薇“茎叶
滩上这一显著生境特点,但未指明其具体基原。 俱青,颇类柳叶而阔短” ,《本草原始》亦谓白薇“茎叶
[18]
2.2 宋朝 俱青,颇类桃叶” ,由此可见明清起对白薇叶的形态描
[6]
宋朝开始,白前基原开始出现混乱。宋《开宝本草》 述逐渐准确,“颇类柳叶而阔短”或“颇类桃叶”,将“白
引五代后蜀《蜀本草》注云:“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 薇”和“柳叶白前”区分开。
似牛膝、白薇” 。可见牛膝、白薇为白前的易混淆品,
[12]
但《开宝本草》并未对其根、花、叶进行详细的描述。宋
《本草图经》载白前“苗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叶
[13]
似柳,或似芫花苗者,并高尺许” ,其描述与《新修本
草》基本一致,并附有“越州白前”“舒州白前”图示:所附
的“越州白前”图(图 1A)可见其茎直立,不分支;叶互
生,顶部对生,全缘,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簇生,
符合鹅绒藤属 Cynanchum 植物白薇 C. atratum Bge.特
A.成州白前 B.舒州白前
征。所附“舒州白前”图(图1B)可见其叶对生,叶片椭圆 图2 《本草蒙筌》所绘白前
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钝圆或圆形,中脉明
明《本草纲目》中摘录了《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
显,近无柄;地下茎横走,根簇生,符合鹅绒藤属植物芫
草蒙筌》中关于白前的记载,曰“白前色白而微辛甘,手
花叶白前 C.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特征。
太阴药也”,所绘“白前”(图3)可见其叶卵形或卵状长圆
而白薇附“滁州白薇”图(图1C)显示其叶长椭圆形,对生 形,顶端渐尖或极尖,基部渐圆,与“舒州白前”类似,由
或近于对生,茎顶二具球状物,很可能是成簇状的花序, 此推断此处“白前”为鹅绒藤属植物芫花叶白前 C.
或为二蓇葖果开裂以后种子毛茸散布之情况,似鹅绒藤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 。
[16]
属植物柳叶白前 C. stauntonii(Decne.)Schltr. ex Levi 的 明《本草原始》绘有“白前”根部图(图4) ,可见其根
[6]
特征。结合谢宗万先生等的考证信息 ,从原植物形态 部粗壮且长,根尖端有部分须根。与白薇所附根部图
[14]
推断,《本草图经》中白前所附“越州白前”图可能是“白 (图 4)相比,可见二者根部有明显差异,白前根粗且长,
薇”之误,白薇所附“滁州白薇”图可能是“柳叶白前”之 而白薇则短且细。谢宗万先生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比
误。后北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完全沿用《本 较,得出“空白前”“实白薇”的称谓为正的结论 。
[14]
[15]
草图经》中对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图示 ,导致从宋代 清《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白前”(图 5A)对于花、叶
开始,各白薇产地以“叶如柳”的白前误为白薇,推断这 有详细的描绘,曰“叶无毛,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8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8 ·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