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中国药房》2020年第24期
P. 110
实际质量维护药品次剂量,次剂量不提供给医师开嘱使 2.3 统计学方法
用,仅用于成品输液标示量计算;(2)增加药品质量计算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
程序,按照表5方法计算药品质量,根据溶媒密度计算溶 料以次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检验;经正态性检验
2
媒质量,医嘱开具输液外包装质量与前两项质量的加和 (Kolmogorov-Smimov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
为成品输液标示量;(3)将标示量数据打印于药品瓶贴 料以 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 Whitney U
上,用于成品输液剂量复核。称质量复核时,实际质量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误差≥5%为疑似配制错误,需要与配制人员确认是否 3 结果
存在错误操作。 3.1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日均成品核对量、成品核
表5 成品输液质量计算方法 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核对时间比较
Tab 5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weight of finished in-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成品核对数量为83 006袋,
travenous solution 管理实施后成品核对数量为 83 173 袋。称质量复核管
剂型 是否整支 是否额外加入溶媒溶解 药品质量 理实施前后,日均成品核对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注射粉针 是 是 整支药品质量(包含辅料)+溶媒质量 义(Z=-0.651,P>0.05);与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比
否 整支药品质量
否 是 按比例计算质量+溶媒质量 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后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
否 按比例计算质量 均核对时间均显著延长(Z=-11.655、-11.731,P<
注射液 是 是 整支药品质量+溶媒质量 0.05)。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日均成品核对量、成品
否 整支药品质量 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成品核对时间比较见图2。
否 是 按比例计算质量+溶媒质量
否 按比例计算质量 3.2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配制差错检出率比较
2.2 成品输液称质量复核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与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
本院PIVAS目前承担9个病区住院患者输液医嘱的 施后药品加减错误检出率、药品剂量配制错误检出率、
2
配制任务,按照输液用药时间将需配制的输液分5个批 总差错检出率均显著增加(χ 分别为 10.508、4.185、
次,每2小时进行成品输液核对;每个批次配制完成后,成 13.415,P<0.05);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液体标签
品输液递出配制间,即时开始核对分拣并定点打包送至 贴错造成配制错误的差错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2
各病区。本研究以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2019年3-5 义(χ =0.683,P>0.05)。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配制
月)和实施后(2019年6-8月)PIVAS的成品输液为对象, 差错检出率比较见表6。
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了该复核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3.3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外部差错比较
2.2.1 日均成品核对量、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共累积出现5次外部差错,
核对时间 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 PIVAS 的日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后未见外部差错发生,外部差错发
2
均成品核对量、成品核对时间及每袋成品的平均核对 生数显著减少(χ =5.015,P<0.05)。称质量复核管理实
时间。 施前后外部差错比较见图3。
2.2.2 药品配制差错检出率和外部差错 配制差错包 3.4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成品输液批次及时性
括——(1)药品加减错误:配制时未按照医嘱中药品剂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后的送药批次均为 465 次。
量配制输液,多加、少加整支药品;(2)药品剂量配制错 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送药批次不及时为65次,称质量
误:多发生于药品剂量不整情况,如医嘱中氯化钠注射 复核管理实施后送药批次不及时为70次,两者组间比较
2
液为70 mL却误看成100 mL,导致多加30 mL氯化钠注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0.217,P>0.05)。
射液所导致的配制错误;(3)液体标签贴错造成配制错 4 讨论
误:在贴签时,错将某一患者输液瓶签贴在另一患者成 4.1 称质量复核可提高差错检出率,保证药品质量
品输液瓶上造成的配制错误。从差错管理系统中导出 由于 PIVAS 药品配制工作场所较集中,操作复杂、
成品输液核对环节发现的配制错误数量,按配制错误类 步骤多,涉及的人员亦多,无论哪个步骤出现差错,都有
[5]
别分别计算各类差错检出率和总差错检出率。上述配 可能引起严重的医疗事故 。可见,药品配制是否正确
制差错均为内部差错。如果在PIVAS环节未被发现,在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另外,药品配制
其他环节(如由病区护士使用前核对)才被发现的差错 过程中的拼药情况在所难免,而药师核对空瓶并不能判
[2]
即为外部差错。统计称质量复核管理前后,病区发现 断出药品配制的正确与否 。因此,本研究针对加药剂
PIVAS 配制成品输液的外部差错,如溶媒错误、药品配 量不准确现象,采用基于质量分析法的PIVAS成品输液
制剂量错误等 。 称质量复核管理模式,对成品剂量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监
[3]
2.2.3 成品输液批次及时性 参照王春梅等 统计住院 管核查,为药师制定可衡量的放行标准,以有效拦截配
[4]
医嘱批次计划执行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计算两者差 制错误的成品。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称质量复核管理实
值,若实际执行时间长于计划时间 10 min(即差值>10 施前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后成品核对时间、每袋
min),即判断该批次用药不及时。 成品平均核对时间、药品加减错误检出率、药品剂量配
·3044 ·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24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