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中国药房》2025年13期
P. 117

生时间较快这一观点。43例患者中,死亡最短发生于注                          肾毒性的甲氨蝶呤的患者,在接受非离子碘造影剂时,
          射后3 min,最长为注射后3个月,且发生ADR当天死亡                       由于两者均具有肾毒性,可能会引发致命的急性肾衰
                                                               [5]
          的有 27 例(62.79%),表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患者                      竭 。(4)ADR 识别和处理因素:①未及时识别和应对
          ADR及死亡的时间快,提示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                          ADR,1例患者在出现ADR时,医生未立即识别和抢救,
                                                                                                      [16]
          的前30 min内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状况,做好随时抢救                        从而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②后
          的准备;若患者在 30 min 内并未发生 ADR,临床也应提                    续随访不足,部分报告未详细记录 ADR,且有 3 例患者
          高警惕、注意防范。                                          是在检查结束后 3~48 h 时发生的 ADR,提示可能存在
          3.1.6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分析                               后续随访不足,进而导致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43 例患者主要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3.3 安全用药建议
          等八大系统/器官,共计65种临床表现。其中,出现频次                             为更好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确保患者用药安
          较高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18例次)、血压偏低或测不                         全,笔者根据本研究结果及文献提出了以下几点安全用
          到(16 例次)、口唇颜面或肢体或局部皮肤或全身发绀                         药建议:(1)询问过敏史,若发现患者对碘造影剂有过敏
         (16 例次)、呕吐(10 例次)、呼吸停止(9 例次)等。关联                    反应,必须避免使用该药物。(2)询问疾病史,甲亢患者
          规则分析显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停止、面色苍白、血                         应禁用碘海醇、碘普罗胺、碘克沙醇及碘佛醇等,伴有哮
          压偏低或测不到、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同时出现的可                           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应慎用非离子型
          能性较高。这提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ADR具有多系                           碘造影剂,肝肾受损者应禁用碘佛醇,癫痫患者应忌用
                                                                   [17]
          统累及性和症状群关联性的特点,临床需结合系统化监                           碘帕醇 。(3)慎重使用,如中老年人、新生儿和妊娠期
                                                                           [18]
          测、预案化抢救及个体化风险评估,最大限度降低患者                           妇女等特殊人群 ,如确有造影/CT的需要,应在心电图
          死亡风险。                                              监视下进行。(4)过敏试验,尽量使用同一种而非其他碘
          3.2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造影剂代替做过敏试验。(5)合理选用造影剂的类型,应
                                      [15]
              结合本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 ,笔者认为非离子型                         结合患者病情需求,尽量选用 ADR 少且致死率低的非
          碘造影剂致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离子型碘造影剂。(6)用前检查,用药前应检查药物是否
         (1)药物因素:①药物类型,例如研究中涉及的碘海醇和                          有颗粒或变色,如有以上情况,则不能使用。(7)充分水
          碘普罗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药物,因此临床在使                           化,术前3~12 h及术后12~24 h,患者应静脉使用0.9%
          用这两种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时,需采取合理且谨慎的态                           氯化钠溶液 1.0~1.5 mL/(kg·h)进行充分水化,以减少
                                                                                [9]
          度;②自身毒性,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本身具有一定的肾                           ADR甚至死亡的发生 。(8)用前处理,建议将碘造影剂
          毒性,若患者肾功能不佳,使用此类药品可能会相应增                           的使用温度调至等于或接近体温(37 ℃),以降低其黏
                                                                                   [19]
          加发生致命的急性肾衰竭的风险;③工艺差异,由于生                           度,进而减少 ADR 的发生 。(9)预防给药,预防性给予
          产厂商、生产工艺的不同,同一品种的药物含量或纯度                           抗过敏药和抗组胺药,如使用造影剂前30 min静脉注射
          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药品的安全性。(2)患者机体因                         地塞米松 10 mg,可显著减少 ADR 的发生,而抗组胺药
                                                                                [20]
          素:①特殊人群,大部分死亡患者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                          则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10)无菌操作,从容器内吸入
          年人,这可能与其代谢慢、身体机能弱、对药物的敏感性                          造影剂时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11)避免联合用药,
          和耐受性低有关;②身体状况较差,死亡患者中大部分                           尽量单独使用,避免与降糖药、氨基糖苷类药和非甾体
          都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础疾病,可见身体状                          抗炎药等药物联合使用。(12)适当的给药速度、给药浓
          况较差可能也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导致死亡的影响因                            度和给药剂量,给药速度通常控制在2~3 mL/s,避免过
          素。(3)临床用药因素:①药物的不合理选用,不同的药                         快;给药浓度和给药剂量应根据造影剂类型和成像技术
          物类型对患者产生的ADR风险不同,如确有造影/CT检                        (如血管造影、CT检查等)调整,遵循临床指南和药品说
          查的需要,医务人员应事先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以及其                           明书,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健康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确保
          他基础疾病,以便合理选用药物类型;②未做过敏试验,                          剂量适宜,达到所需显影效果。(13)密切观察,造影或
          虽然尚无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药敏致患者死亡的案例,但                           CT检查结束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尤其是在给
          为降低 ADR 的致死率或严重程度,应对其进行相应的                         药后30 min内,当患者存在呼吸困难、血压偏低、呕吐等
          过敏试验;③给药速度过快,有 1 例患者的给药速度为                         临床表现时,应及时抢救,避免发生严重的ADR甚至死

          4~5 mL/s,提示患者死亡可能与给药速度过快有关;④                       亡。(14)人工智能介入,如深度学习模型能将非造影或
          大剂量使用,有1例患者在3 d内连续多次进行造影,导                         低剂量 CT 图像转换为全剂量图像,从而减少或消除对
                                                                                              [21]
          致大剂量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这可能是造成患者死                           造影剂的需求,进而降低风险和成本 。(15)配备齐全
          亡的因素之一;⑤不当的联合用药,例如长期使用具有                           的抢救措施,包括肾上腺素、苯海拉明和地塞米松磷酸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13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13    · 1659 ·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