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中国药房》2025年8期
P. 27

表1 县域医共体药品目录遴选评价体系
          维度(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      量化分级(评分)                                       指标考察方法
          安全性A1(0.219 3) 不良反应B1(0.219 3)  (1)偶有副作用,该药品有中度或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缺乏相关研究资料(100分)。  重点考察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查阅相关的系统评价与Meta
                                 (2)有明确副作用,患者可忍受,但可能发生需要停药或对症处理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正常生活(75分)。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个案报道与药物警戒数据及药
                                 (3)有明确不可逆副作用,患者不可耐受,需权衡利弊慎用;国外药监部门/国内省级及以上药监部门曾通报  品说明书等,并动态参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安全
                                  过重要安全性问题(50分)。                                 警戒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4)有严重不良反应,且在同类品种药品中不良反应最为显著;在其他国家已退市;该药品有危及患者生命
                                  或致残风险的严重不良反应案例(25分)
          有效性A2(0.362 1) 诊疗指南推荐意见B2(0.290 1)(1)国外指南或国内指南Ⅰ类推荐(100分);              查阅指导原则、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中的推荐程度,并考察证据等
                                 (2)国外或国内指南Ⅱ类推荐(80分);                            级;查阅经典药物专论、著作及已广泛应用的教科书;检索与该药
                                 (3)专家共识(由学会组织基于系统评价发布的共识)推荐(60分);               品相关的临床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分析其相关结论,综合评
                                 (4)经系统评价/Meta分析(大样本、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或大型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样本 价该药品的临床治疗效果
                                  量>300例)证实(40分);
                                 (5)经系统评价/Meta分析(小样本、低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或大型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样本
                                  量<300例)、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对照研究证实(30分);
                                 (6)经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实(20分);
                                 (7)尚无上述相关推荐或评价分析证实(0分)
                    临床必要性B3(0.072 0)  (1)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急、抢救品种,妇儿科专用品种(100分);         通过考察药品的药理作用机制、药动学参数等,与同类药品或同适
                                 (2)药品有其独特的治疗性作用,或是经典名方类中成药(75分);                应证药品进行横向对比,综合评定该药品的临床使用必要性
                                 (3)辅助治疗用药(50分);
                                 (4)列入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品种(25分)
          经济性A3(0.155 9) 药物经济学研究B4(0.155 9) (1)具有显著药物经济学优势(100分);                以基于中国大陆医疗环境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作为主要参考标
                                 (2)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其与同类品种的经济性相当或略有优势(75分);           准,其他国家或地区医疗环境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作为次要参
                                 (3)无药物经济学研究,但相比于临床等效的可替代药品,其平均日治疗成本更低(50分);     考。当国内外均无相关药物经济学评价时,通过比较待评价药品
                                 (4)相比于临床等效的可替代药品,其平均日治疗成本不具有优势,或相关研究提示该品种经济性欠佳(25分) 与其临床等效的可替代药品的日均治疗成本差异来评价经济性
          可及性A4(0.217 3) 集采属性B5(0.083 1)  (1)集采或国谈品种(100分);                      是否纳入国家或所在地/省际联盟组织的集采目录
                                 (2)非集采品种,同类药品也无集采或国谈品种(75分);
                                 (3)非集采品种,但同类药品有集采或国谈品种(50分);
                                 (4)该药品未在药交所挂网(25分)
                    医保属性B6(0.064 4)  (1)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甲类药品(100分);                   以现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纳入类别为准判断药品的医保属性
                                 (2)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乙类药品(75分);
                                 (3)不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50分)
                    基本药物属性B7(0.069 8)  (1)是基本药物(100分);                           以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准判断药品的基本药物属性
                                 (2)不是基本药物(50分)
          创新性A5(0.045 4) 原研属性B8(0.045 4)  (1)原研药,或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100分);             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为准判断药品的原研属性
                                 (2)其他(50分)
         表2 目录遴选前后集采药品、医保药品、基本药物占比                               综合 8 个评价指标的评分,该县域医共体的药品遴
               比较                                            选 前 平 均 综 合 评 分 为(76.97±10.88)分 ,遴 选 后 为
                         遴选前                 遴选后            (79.10±9.10)分。按ATC分类,各类药品遴选前后的综
          种类
                   品规数/种      占比/%      品规数/种     占比/%       合评分见图1。由图1可知,在遴选过程中,所有类别药
          集采药品       413      23.07      416       27.81
          医保药品      1 559     87.10      1 391     92.98     品的综合评分均有所提升,其中 V 类(其他)、M 类(肌
          基本药物       898      50.17      808       54.01     肉-骨骼系统用药)、P 类(抗虫药)、J 类(系统用抗感染
          最低的为50.25分。遴选前后不同分值区间药品占比见                         药)和D类(皮肤病用药)药品的分值提升尤为显著。遴
          表 3。与目录遴选前比较,70~100 分的药品占比由                        选后,P类药品(抗虫药)的综合评分最高,为87.28分;而
                                                             L类药品(抗肿瘤和免疫功能调节药)的综合评分最低,
          78.06% 上升为 85.82%,70 分以下药品占比由 21.94% 下
                                                             为 64.72 分。从评价指标来看,该县域医共体药品的药
          降为14.18%,50分以下的药品品规数由19种降为0。由
                                                             物经济学研究(B4)和原研属性(B8)的综合评分较低,
          于中成药与化学药分类方式不同,本文仅分析化学药的
                                                             而药品不良反应(B1)、诊疗指南推荐意见(B2)、集采属
          评价分值。
                                                             性(B5)和医保属性(B6)评分较高。对目录遴选前后的
             表3 目录遴选前后不同分值区间药品占比比较
                                                             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遴选后药品的各指标评
                          遴选前                 遴选后
          综合评分(V)                                            分和综合评分均较遴选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品规数/种     占比/%     品规数/种      占比/%
          V≥90         75       5.92      74        6.77     义(P<0.05)。
          80≤V<90     555      43.80      532      48.67     2.5.3 药品类别分析
          70≤V<80     359      28.33      332      30.38         从各ATC分类上的药品数量来看,遴选后A类药品
          60≤V<70     137      10.81      100       9.15
          50≤V<60     122       9.63      55        5.03    (消化道及代谢类药)在该县域医共体目录中的数量最
          V<50         19       1.50       0        0        多,其占比达到20.49%;P类药品(抗虫药)数量最少,占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8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8    · 917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