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中国药房》2025年1期
P. 17
表12 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风险管理的信息来源 3.1 药品风险管理认知与现状分析
信息来源 人数 占比/% 本研究调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风险管理方面的认
说明书 407 96.90 知、含义与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等。调查结果显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反馈 399 95.00 示,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药品不良
药物警戒快讯 396 94.29
说明书修订公告 386 91.90 反应监测,表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了解药品
专家共识与指南 383 91.19 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然而,仅依靠不良反应监测可能
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 363 86.43 不足以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认知。未来应加强多渠道的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 355 84.52
培训和教育,如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线上课程等多
人员认为“应在临床药学科室下设立岗位”(55 名,占 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的药品风险管理认知水平。医疗
13.10%)。少部分参研人员认为“应由已经任命的相关 机构在开展药品风险管理时需从多个方面收集冗杂信
人员负责”,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53 名,占 息,并与多方进行沟通。参研人员对开展药品风险管理
12.62%)、“药学质控专员”(46 名,占 10.95%)、“药品安 所需信息的来源具有明确认知,包括说明书、药物不良
全员 ”(16 名 ,占 3.81%)和“药品安全官 ”(11 名 ,占 反应监测反馈、药物警戒快讯和说明书修订公告等,但
2.62%)。此外,其他参研人员建议“在药事管理委员会 对于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认知较为薄弱,这进一步表明
或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岗位”(3名,占0.71%)。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与医疗机构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
对于“药品使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必要能 善。因此,应加强双方信息交流,扩展药品风险管理信
力”这一题目,调查显示,96.67%的参研人员(406名)认 息获取渠道。针对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
为“熟悉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原则” 归属问题,参研人员普遍建议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药品
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其余必要能力按重要性排序为: 风险管理部门或药物警戒部门。可见,大多数参研人员
需要具有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流行病学等专业背景 对药品使用风险十分重视,药品使用风险最小化得到业
(393 名,占 93.57%),应接受过药品风险管理系统培训 界高度关注。
(393 名,占 93.57%),应掌握药品使用各环节风险管理 3.2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要点(390 名,占 92.86%),应具备识别风险点并采取相 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单位和药品风险管理的主体,
应处理措施的能力(385 名,占 91.67%),应熟练使用各 医疗机构非常有必要进行药品风险管理。本研究针对
类药品风险管理平台及系统(380名,占90.48%)。大部 医疗机构推进药品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的方法、现阶段建
分参研人员(350名,占83.33%)认为药品风险管理专业 立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尚需进行的关键工
人才应该同时具备以上所有能力。 作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目前,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药品
目前,距离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体 风险管理体系仍需要逐步开展一系列工作。首先,完善
系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对“建立完善的药品风险管理 制度指导性文件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可为
体系需要开展哪些工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研人员 医疗机构提供高规范化和强适用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日
认可最多的需要开展的工作是“以高规范化、强适用性 常工作符合风险管理的原则。其次,需要明确定义药品
为目标完善制度指导性文件”(396 名,占 94.29%)。其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并在业内达成共识。这将有助
余建议由高至低依次为:明确药品风险管理概念与内容 于药品使用管理各主体对风险管理内容和措施的理解,
并达成业内共识(395名,占94.05%),建立多主体、多渠 并推动其在医疗机构中的实施。只有明确了共同的目
道药品监管及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提升医疗机构卫生人 标和原则,各方才能协同高效合作。再次,建立多主体、
员药品风险管理认知(388 名,占 92.38%),建立可覆盖 多渠道的药品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参研人员提出
药 品 风 险 管 理 各 环 节 的 综 合 评 价 体 系(384 名 ,占 的重要方向。制定医疗机构药品使用风险管理规范或
91.43%),培养多学科、跨领域、体系化专业人才(363名, 专家共识,并建立药品使用风险评估和管理培训和交流
占 86.43%),建 立 人 才 考 核 与 奖 惩 制 度(339 名 ,占 平台,将有助于增强医疗机构对药品风险管理的认识。
80.71%)。 在制定和完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到
3 讨论及建议 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医疗机构、监管机构和药品生产企
医疗机构在药品风险管理中扮演主导角色。药品 业都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形成长期合作机制,才能推
上市许可持有人作为药物警戒的责任主体,应主动向医 动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医疗
疗机构提供最新的药品安全性信息,以便医疗机构及时 机构的整体药品管理水平,促进我国药品监管更高质
[5]
调整风险管理措施,使其有据可依 。两主体在各自职 量、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能分工下应相互配合,提高药品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力;应互为依托,共享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最终, 首先,本次调研的样本量和覆盖范围有限,可能影
共同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以保障患 响结果的代表性,对于反映全体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者用药安全。 的认知与现状存在一定局限。其次,本次调查问卷采用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1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1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