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中国药房》2024年14期
P. 111

2.2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200   P=0.318           200   P=0.488
          2.2.1 主要观察指标                                          ( μmol/L )  150        ( μmol/L )  150
             (1)血肌酐升高幅度。治疗后6个月,沙库巴曲缬沙                           100                     100
          坦组患者血肌酐升高幅度显著低于缬沙坦组(P=                                血肌酐水平/  50             血肌酐水平/  50
          0.003)。结果见表2。
                                                                  0                      0
             (2)血肌酐升高>30%~50%或>50%的患者比例。                            沙库巴曲 缬沙                沙库巴曲 缬沙
                                                                    缬沙坦组 坦组
                                                                                           缬沙坦组 坦组
          治疗后 6 个月,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血肌酐升高>                                 A.治疗前                B.治疗后2个月
                                                                200   P=0.129          84
          30%~50% 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缬沙坦组(P=0.045)。                                              82          缬沙坦组
          结果见表2。                                                ( μmol/L )  150       ( μmol/L )  80
             (3)高钾血症患者比例。治疗后 2 个月和治疗后 6                         100                   血肌酐水平/  78
          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高钾血症事件。结果见表2。                              血肌酐水平/  50             76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
                                                                                       74
                   表2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0                     治疗前
                                                                    沙库巴曲 缬沙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6个月
          项目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62) 缬沙坦组(n=61)  χ  /W  P     缬沙坦组 坦组
                                                   2
          血肌酐升高幅度[x±s或M(P 25,P 75)]/%                             C.治疗后6个月        D.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水平变化趋势图
           治疗后2个月              32.9±13.0  42.4±11.8  -0.426  0.671  图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比较及变化趋势图
           治疗后6个月             3.0(-13.0~8.3)  6.9(-2.8~20.3)  9.956  0.003
                                                                      P=0.097                 P=0.125
          血肌酐升高>30%~50%患者/例(%)                                  ]  200                 ]  300
           治疗后2个月             1(1.6)     2(3.3)   0.359  0.549  150
           治疗后6个月             2(3.2)     8(13.1)  4.026  0.045  ( min · 1.73 m 2 )     ( min · 1.73 m 2 )  200
          血肌酐升高>50%患者/例(%)                                      100
           治疗后2个月             0(0)       0(0)                                           100
           治疗后6个月             0(0)       4(6.6)                 eGFR/[mL/  50          eGFR/[mL/
          高钾血症患者/例(%)                                             0                      0
           治疗后2个月             0(0)       0(0)                       沙库巴曲 缬沙                沙库巴曲 缬沙
                                                                    缬沙坦组 坦组                缬沙坦组 坦组
           治疗后6个月             0(0)       0(0)
                                                                   A.治疗前                 B.治疗后2个月
          2.2.2 次要观察指标                                          ]  250  P=0.649       ]  100
             (1)血肌酐水平变化趋势。治疗前、治疗后 2 个月、                         200                   ( min · 1.73 m 2 )  95
          治疗后6个月,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患者血肌                              ( min · 1.73 m 2 )  150  90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
                                                                                                    缬沙坦组
          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8、0.488、                        100                   eGFR/[mL/  85
          0.129)。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                           eGFR/[mL/  50          80
                                                                 0                      治疗前
          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由变化趋                               沙库巴曲 缬沙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6个月
                                                                    缬沙坦组 坦组
          势图可知,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血肌酐水平于治疗后                               C.治疗后6个月         D.治疗前后两组eGFR变化趋势图
          2 个月有所升高,随后逐渐下降,治疗后 6 个月降至最                          图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GFR比较及变化趋势图
          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                          (3)血钾水平变化趋势。治疗前、治疗后 2 个月、治
          坦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于治疗后6个月                           疗后6个月,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患者的血钾
          升至最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水平差异极小,因此,未进一步分析血钾水平变化趋势。
          0.05)。结果见图2。                                       3 讨论
             (2)eGFR变化趋势。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                          本研究比较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缬沙坦对原发性
          6个月,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患者eGFR比较,                         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初期(2个月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7、0.125、0.649)。重复测                 内),两组患者肾功能均下降,表现为血肌酐水平升高、

          量方差分析表明,两组患者 eGFR 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                        eGFR 下降,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肾功能下降幅度与
          计学意义(P<0.001)。由变化趋势图可知,沙库巴曲缬                       缬沙坦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缬沙
          沙坦组患者 eGFR 于治疗后 2 个月有所降低,然后逐渐                      坦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进一步恶化,血肌酐水平持续升
          升高,于治疗后6个月升至最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                          高、eGFR持续下降,而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肾功能有
          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后 eGFR 持                     好转趋势,血肌酐较基线水平有下降趋势,eGFR较基线
          续降低,于治疗后6个月降至最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                          水平有上升趋势,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沙库巴曲
          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图3。                              缬沙坦可潜在延缓甚至逆转肾功能的恶化,对肾脏具有


          中国药房  2024年第35卷第14期                                              China Pharmacy  2024 Vol. 35  No. 14    · 1773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