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中国药房》2024年11期
P. 35

表3 因素与水平                           3 讨论
          水平           A/(g/g)  B/(g/g)   C/℃      D/min         本研究选用内在质量与外观性状相结合的考察方
          1            1∶2       10∶20   110~120    3        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使综合
          2            2∶3       15∶20   120~130    4
          3            1∶1       20∶20   130~140    5        评分数据更具合理性。在指标成分的选择上选用了能
          角甾醇、原儿茶醛、原儿茶酸的含量并对其外观性状进                           够衡量真菌生物量的麦角甾醇以及桑黄中相对含量较
          行评分。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见表 4,方差分析结果                           高的原儿茶醛、原儿茶酸。饮片的外观性状是评价药材
          见表5。                                               质量的要素之一,为防止焦斑、无蜜香味、表面挂蜜、辅
                                                             料过量等现象的发生,本研究选用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
                      表4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之一;在外观性状主观评定的基础上,采用色差仪的Lab
                               麦角甾醇含 原儿茶醛含 原儿茶酸含 外观性状
                                                                                                        *
          编号   A   B    C   D                         OD值    颜色测定功能将外观颜色量化为具体数值,其中L 提示
                                量/(mg/g) 量/(mg/g) 量/(mg/g) 评分/分
          1   1    1   1    1    0.510  0.460  0.116  65  86.05  炮制品粉末的明暗程度,辅助判断焦斑情况,结合客观
          2   1    2   2    2    0.457  0.422  0.107  69  80.86  数据使外观性状评价得到进一步完善。
          3   1    3   3    3    0.546  0.466  0.121  71  91.10
          4   2    1   2    3    0.469  0.513  0.109  66  84.61  在各个单因素考察过程中发现,桑黄蜜炙品中 3 个
          5   2    2   3    1    0.491  0.463  0.120  69  86.44  指标成分含量以及外观性状评分主要受蜜水比、蜜水与
          6   2    3   1    2    0.479  0.440  0.109  61  81.06  桑黄质量比、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的影响,故采用正交实
          7   3    1   3    2    0.633  0.497  0.109  70  96.87  验对上述4个因素进行炮制工艺参数的优化。由于液体
          8   3    2   1    3    0.491  0.446  0.105  74  85.44
          9   3    3   2    1    0.568  0.473  0.113  57  87.92  辅料要闷润至透心,而文火炒制在短时间内很难使炮制
              86.003  89.177  84.183  86.803
          K 1                                                品内部水分炒干,且后期贮存容易霉变,若炒制时间过
              84.037  84.247  84.463  86.263
          K 2                                                长则表面易产生焦斑,因此本研究在蜜炙后进行了烘干
              90.077  86.693  91.470  87.050
          K 3
                                                                 [16]
          R   6.040  4.930  7.287  0.787                     处理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50 ℃烘干和
                                                             室温晾干在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同
                         表5 方差分析结果
                                                             时 50 ℃烘干能更好地达到干燥效果且时间可控,不受
          来源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         P
          A            56.941    2       58.642    <0.05     环境中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50 ℃
          B            36.458    2       37.547    <0.05     烘干处理。
          C           102.267    2       105.321   <0.05         桑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在蜜炙过程中,其内在质量
          D            0.971     2        1.000    >0.05
          误差           0.970     2                           与外观性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影响药物变化的
             注:F 0.05 (2,2)=19.00。                           主要因素分别为加热和辅料蜂蜜——桑黄蜜炙过程中
              由表 4 可知,各因素对桑黄蜜炙品 OD 值影响的大                     麦角甾醇、原儿茶醛含量发生变化,考虑是由于辅料蜂
                                                             蜜中的葡萄糖、果糖等成分与桑黄中的化学成分相结合
          小顺序为C>A>B>D,最优组合为A3B1C3D3。由表5可
          知,因素 A、B、C 对 OD 值有显著影响(P<0.05),因素 D                的原因;原儿茶酸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炮制加热过程中糖
                                                             苷键的断裂有关;药物经加热处理后,能够更为充分地
          无显著影响(P>0.05),最终确定最优工艺为 A3B1C3D3,
                                                             提取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且炼蜜可增加药物溶解度,
                                  3
          具体如下:取桑黄生品(1 cm 方块状),加适量辅料拌匀
                                                             进而影响了桑黄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
         (每100 kg的桑黄用炼蜜与水各25 kg),闷润2 h至辅料
                                                                 综上,本研究优化所得的桑黄最佳蜜炙工艺为取桑
          被吸尽,置于炒制容器内,在炒制温度130~140 ℃下炒
                                                                        3
                                                             黄生品(1 cm 方块状),加适量辅料拌匀(每100 kg的桑
          制5 min,取出,置于50 ℃烘箱内2 h,取出,晾凉。
                                                             黄用炼蜜与水各25 kg),闷润2 h至辅料被吸尽,置于炒
          2.5.3 验证实验
                                                             制容器内,在炒制温度 130~140 ℃下炒制 5 min,取出,
              按“2.5.2”项下最佳蜜炙工艺进行 3 次验证实验,平
                                                             置于50 ℃烘箱内2 h,取出,晾凉。该工艺参数良好、稳
          行制备了 3 批样品,分别按“2.2.2”项下方法制备各样品
                                                             定、可行,可为桑黄蜜炙工艺的确定提供参考。但本研
          的供试品溶液,按“2.2.4”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样品中 3 个
                                                             究属于小试范围,由于大型炮制机械设备在导热、材质
          指标成分含量并进行外观性状评分,计算OD值,结果见
                                                             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后续若考虑将桑黄蜜炙工艺工
          表 6。 由 验 证 实 验 结 果 可 知 ,3 次 OD 值 的 RSD 为
                                                             业化,则需在工艺放大过程中修正工艺参数以便应用于
          0.68%,表明所得最佳蜜炙工艺稳定可靠、合理可行。
                                                             工业大生产。
                         表6 验证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实验编号 麦角甾醇含量/(mg/g) 原儿茶醛含量/(mg/g) 原儿茶酸含量/(mg/g) 外观性状评分/分 OD值
          1       0.634      0.517     0.118     70   98.83  [ 1 ]  包海鹰,杨烁,李庆杰,等. “桑黄”的本草补充考证[J]. 菌
          2       0.621      0.531     0.117     70   98.32       物研究,2017,15(4):264-270.
          3       0.640      0.522     0.120     70   99.66       BAO H Y,YANG S,LI Q J,et al. Supplementary textual
          中国药房  2024年第35卷第11期                                              China Pharmacy  2024 Vol. 35  No. 11    · 131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