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中国药房》2023年21期
P. 110
拟免疫反应的动态过程,预测该类抑制剂对肿瘤的治疗 化等),为后续临床试验推荐剂量和说明书提供支持证
[8]
效果等获得了美国FDA的加速审批资格 ,大大缩短了 据。PK/PD 模型能为患者用药提供合适的剂量选择 ,
[13]
该类药物的开发周期。 确定给药方案。PBPK 和 PD 模型联用可以反映不同组
2.2 快速明确中药的适用人群 织/器官中药物暴露与时间、效应的关系,进而优化给药
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暴露量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 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MBMA法
人群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决定了药物不同的药动学特征。 通过综合比较市场上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助于患者
例如,儿童随着成长和系统器官的成熟,其生理功能的 合理用药 ;该方法还可通过建立剂量-效应模型来分析
[7]
变化会导致整个儿童期药动学特征的改变。因此,中药 各种剂量组的药物效应 ,提高效应预测的精确度,从
[14]
需要明确适用人群,进而实现安全、有效用药。中药作 而优化给药剂量,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的疗效
用的差异不仅与患者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和安全性;或者通过描述药物效应、安慰剂效应和剂量-
还与患者的体质有关。Pop PK 模型可以通过考察中医 反应曲线性状等来比较和确定相对剂量-反应关系,预
辨证出的体征、症状来明确中药的适用群体。如 Sun 测不同剂量组的药物效应,从而帮助临床合理选择给药
[15]
[9]
等 以中医鉴定为气虚、阴虚、血滞的3种体质人群为研 剂量 。
究对象,考察了芪麝丸在这3种体质人群中的药动学行 3 MIDD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为,为中药适用证候人群的确定提供了方法指导。 MIDD 理念贯穿药物研发全过程,包含药物的药效
此外,相同剂量的中药在不同受试者(具有不同的 成分、组方定量设计、剂型和制剂工艺、质量安全、监管
人种、年龄、体重、排泄和代谢功能、合并治疗等特征)中 评价等研究 。MIDD可以为阐明中药复方组方原理、提
[10]
的疗效可能有所差异,而采用 Pop PK 模型能定量分析 出安全用药策略及提高复方制剂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这些使剂量-浓度关系发生变化的可测定的病理生理因 3.1 药效成分的研究
素,确定药物暴露量的变异程度,从而指导不同亚群体 无论是单一中药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其化学组成都
患者合理地调整剂量方案 。MBMA 法可以根据已有 很复杂,且部分成分含量很低。中药理论上是以多成
[10]
的研究资料,通过研究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等)的药 分、多靶点为特点发挥疗效,在确定其作用之前,通常需
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从而对药物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 要先明确其主要有效成分,然后再根据这些成分的相互
[7]
[16]
和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有利于给药方案的合理制定。 影响以及对应关系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同时,
2.3 预测药物的交互作用 需注意中药活性成分有一个治疗的浓度范围,其只有达
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和治疗需要,中药与化学药合 到一定的浓度才能起作用;但如果浓度超过了有效浓度
[17]
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由于中药成分和处方配伍的 范围,有可能就无作用甚至是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
复杂性,中药与化学药合并使用后药效可能会增强,也 进行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必要的。目前,对中药
[11]
可能会减弱,甚至产生毒性。Wang 等 结合 PK/PD 模 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还很少,在没有定量药理学方
型,通过药动学参数监测中药与化学药的相互作用,发 法的介入下进行中药复方的设计和筛选,将会产生大量
现丹参联合咪达唑仑给药延长了后者的催眠作用。此 的工作,从而使实验方案的实施变得困难。MIDD可简
[18]
外,PBPK模型可通过整合药物信息和患者生理信息,同 化实验的复杂性,如 PK/PD 模型在中药单体成分 、有
[21]
[20]
时考虑代谢酶及转运体的影响来推测药物交互效应。美 效部位 、单味中药 以及中药复方 中都有应用。从
[19]
国FDA的临床研究指南也提到了PBPK模型可以用来探 药动学角度,利用多种 PK/PD 模型,可在药效成分不明
[12]
讨一些前瞻性的药物交互作用 。可见,MIDD 为研究 的情况下,对不同药物的 PK/PD 参数标准化,并依据药
中药与化学药联合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了前瞻性的参考。 效指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组分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各药
2.4 优化给药剂量 效指标的指征成分 。网络药理学通过在数据库中搜
[22]
给药剂量既与药品安全性有关,又与药效密切相 集中药中的相关成分和靶点来构建网络模型,从而分
关,因此,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是药物研发中非常重要 析、预测药物的有效成分。网络药理学和PK/PD模型结
的环节。中药大多根据经验给药,由于患者的生理、病 合,能够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采用网络药理学-代谢
[23]
理状态会影响到药物的代谢,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 组学-PK/PD模型逐步整合多系统,可筛选出与中药方剂
调整给药剂量。建模与模拟技术在新药开发中常用于 治疗作用相关的质量标志物 。可见,模型的结合是推
[24]
优化给药方案(如剂量“爬坡”设计、给药间隔时间的优 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 2660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21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