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中国药房》2023年19期
P. 94
及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死亡 吸入可导致呼吸道纤毛损伤、气道痉挛、急性肺水肿,且
率较高(P<0.05)。详情见表4。 非雾化吸入制剂的药物无法达到有效雾化制剂的颗粒
表4 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要求,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同指南/共识针对多黏
死亡组 非死亡组 患者总数 菌素雾化吸入的推荐意见也存在差异 [2,6,8,13―14] 。但上述
2
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 分类 χ /H P
(n=35) (n=52) (n=87) 推荐意见基于的证据来源于体外细胞实验,且研究用剂
人口特征 年龄[M(Q 1,Q 3)]/岁 69(54.5,82.0) 71(55.5,81.5) 71(55.0,82.0)989.000 0.497
男性/例(%) 29(82.86) 39(75.00) 68(78.16) 0.757 0.384 量远超人体给药剂量,因此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
合并疾病/例(%) 高血压 18(51.43) 24(46.15) 42(48.28) 0.233 0.629 异 。另外,多黏菌素B主要限于国内使用,国内大规模
[15]
糖尿病 10(28.57) 14(26.92) 24(27.59) 0.028 0.866 使用集中于近两年,因此在雾化吸入方面发表的临床研
冠心病 15(42.86) 23(44.23) 38(43.68) 0.016 0.899
恶性肿瘤 5(14.29) 6(11.54) 11(12.64) 0.143 0.705 究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多黏菌素B的雾化吸入在我国
慢性肝病 6(17.14) 9(17.31) 15(17.24) 0.000 4 0.984 属于超说明书用药,相关循证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证
慢性肾病 5(14.29) 9(17.31) 14(16.09) 0.141 0.707 实,在临床实践中要遵循医疗机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
慢性肺病 3(8.57) 6(11.54) 9(10.34) 0.008 0.931
消化道溃疡 7(20.00) 4(7.69) 11(12.64) 1.863 0.172 定,权衡利弊后应用于潜在受益人群。本研究通过考察
实体器官移植 4(11.43) 3(5.77) 7(8.05) 0.302 0.583 多黏菌素 B 在雾化吸入联合静脉给药方面的有效性和
自身免疫性疾病 2(5.71) 2(3.85) 4(4.60) 0.000 1.000
合并状态/例(%) ECMO 2(5.71) 6(11.54) 8(9.20) 0.295 0.587 安全性,可为临床提供真实世界数据支持。
肾脏替代治疗 21(60.00) 21(40.38) 42(48.28) 3.223 0.073 3.1 有效性
休克 16(45.71) 19(36.54) 35(40.23) 0.733 0.392 (1)死亡率:本研究中联合组患者的总死亡率低于
合并感染/例(%) 血流感染 17(48.57) 17(32.69) 34(39.08) 2.216 0.137
腹部感染 3(8.57) 8(15.38) 11(12.64) 0.371 0.543 常规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49),与近期
[16]
泌尿道感染 2(5.71) 2(3.85) 4(4.60) 0.000 1.000 发表的多项Meta分析结果类似 [16―18] 。Vardakas等 研究
真菌感染 6(17.14) 10(19.23) 16(18.39) 0.061 0.805 发现,多黏菌素联合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
感染病原菌/例(%) 铜绿假单胞菌 11(31.43) 18(34.62) 29(33.33) 0.096 0.757
鲍曼不动杆菌 21(60.00) 18(34.62) 39(44.83) 5.450 0.020 44.2% 和 51.4%,也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这些均提示机
肺炎克雷伯菌 14(40.00) 10(19.23) 24(27.59) 4.517 0.034 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需要临床早干预、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1(31.43) 9(17.31) 20(22.99) 2.356 0.125 早治疗。
大肠埃希菌 5(14.29) 4(7.69) 9(10.34) 0.399 0.528
联用其他抗感染药物/ 碳青霉烯类 25(71.43) 28(53.85) 53(60.92) 2.716 0.099 (2)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本研究中联合组患
例(%) β-内酰胺类 11(31.43) 10(19.23) 21(24.14) 1.700 0.192 者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
喹诺酮类 19(54.29) 13(25.00) 32(36.78) 7.716 0.005 统计学意义(P 均为 0.907)。Cui 等 的 Meta 分析结果
[18]
氨基糖苷类 8(22.86) 4(7.69) 12(13.79) 2.871 0.090
治疗时间[M(Q 1,Q 3 )]/d 住院时间 19.0(11.0,32.5)13.0(10.0,29.3)14.0(10.0,30.5)772.000 0.233 显示,与单独静脉注射黏菌素相比,联合雾化吸入方案
目标药物治疗时间 7.0(5.0,11.5) 7.0(5.0,10.0) 7.0(5.0,10.0) 858.500 0.657 的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OR=1.72,95%CI 为 1.15~
使用目标药物/例(%) 联合组 9(25.71) 15(28.85) 24(27.59) 0.103 0.749
2.59)。最新的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结果表明,黏菌素
2.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联合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与常规组无异(OR=1.39,
根据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以感染鲍曼不动杆菌、
95%CI为0.87~2.20),但联合组具有更高的微生物根除
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以及联用喹诺酮类药物作为自变量, 率(OR=2.21,95%CI 为 1.25~3.92) 。上述文献结果
[19]
进行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原因之一是黏菌素和
表明,感染鲍曼不动杆菌(OR=3.36,P=0.014)和联用 多黏菌素B的作用不同,文献中黏菌素的国内通用名是
喹诺酮类药物(OR=3.54,P=0.013)与患者死亡率独立 甲磺酸多黏菌素E,该品种为多肽类前体药物,进入体内
相关(P<0.05)。详情见表5。
后需要逐步活化发挥作用,而硫酸多黏菌素B不需活化,可
表5 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直接发挥杀菌作用,这提示在临床选择药物时需要注意
因素 系数估计 Wald P OR 95%CI 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纳入的
感染鲍曼不动杆菌 1.21 6.00 0.014 3.36 1.31~9.22
感染肺炎克雷伯菌 0.86 2.57 0.109 2.37 0.83~7.00 样本量有限,因此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联用喹诺酮类药物 1.26 6.23 0.013 3.54 1.34~9.88 3.2 安全性
3 讨论 (1)血肌酐升高:多黏菌素引起的肾毒性报道较多,
[2]
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常见病原体是MDR革兰氏 发生率为 0~76%,其中多数报道集中于 30%~60% 。
阴性杆菌,尤其是 CRO。这些病原体耐药机制复杂,不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
仅是造成 HAP/VAP 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导致重症 意义(P=0.693),提示多黏菌素 B 尤其是在其高剂量使
肺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多黏菌素是CRO 用时需注意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肌酐等指标,避免合用其
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为增加肺部药物浓度,临床会在 他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进行
该药静脉给药的基础上联合其雾化吸入,但注射剂雾化 血药浓度监测。
· 2388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9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