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中国药房》2023年19期
P. 93
1.4 结局指标及判别标准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1.4.1 有效性指标 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 分类 联合组(n=24) 常规组(n=63) χ /t 2 P
人口特征 年龄(x±s)/岁 70.71±15.79 66.21±17.55 45.972 0.255
(1)死亡率:“死亡”包括住院期间死亡以及出院后
男性/例(%) 19(79.17) 49(77.78) 0.020 0.889
30 d内死亡。其中,住院死亡指患者住院期间因疾病恶 合并疾病/例(%) 高血压 15(62.50) 27(42.86) 2.685 0.101
化等原因死亡、出院诊断明确为死亡的患者。按下式计 糖尿病 5(20.83) 19(30.16) 0.757 0.384
冠心病 10(41.67) 28(44.44) 0.055 0.815
算死亡率:死亡率(%)=(住院期间死亡例数+出院后30 d
恶性肿瘤 4(16.67) 7(11.11) 0.113 0.737
内死亡例数)/纳入患者总例数×100%。 慢性肝病 3(12.50) 12(19.05) 0.164 0.685
(2)临床有效率:“临床有效”定义为治疗后患者的 慢性肾病 5(20.83) 9(14.29) 0.173 0.677
慢性肺病 0(0) 9(14.29) 2.439 0.118
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好转,辅助检查结 消化道溃疡 2(8.33) 9(14.29) 0.149 0.700
果如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或较治疗前改善。 实体器官移植 2(8.33) 5(7.94) 0.000 1.000
自身免疫性疾病 0(0) 4(6.35) 0.478 0.489
与之相反,“治疗无效”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合并状态/例(%) ECMO 3(12.50) 5(7.94) 0.059 0.808
[11]
和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按 肾脏替代治疗 13(54.17) 29(46.03) 0.461 0.497
下式计算临床有效率:临床有效率(%)=临床有效例数/ 休克 10(41.67) 25(39.68) 0.028 0.866
合并感染/例(%) 血流感染 6(25.00) 28(44.44) 2.760 0.097
纳入患者总例数×100%。 腹部感染 1(4.17) 10(15.87) 1.227 0.268
(3)细菌清除率:“细菌清除”指治疗后来自原感染 泌尿道感染 0(0) 4(6.35) 0.478 0.489
部位的标本未培养出原感染的致病菌,或者患者临床有 真菌感染 6(25.00) 10(15.87) 0.452 0.501
ECMO: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效但其微生物检查未得到结果。“细菌未清除”指治疗后
2.2 有效性分析结果
标本中仍培养出原感染的致病菌,或者患者临床无效的
两组患者共有35例患者死亡,总死亡率为40.23%;
同时其微生物检查未得到结果 。按下式计算细菌清
[11]
两组间总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 vs.
除率:细菌清除率(%)=细菌清除例数/用药前细菌检查
41.27%,P=0.749)。联合组中有13例患者临床有效,临
阳性患者总例数×100%。
床有效率为54.17%;常规组中有35例患者临床有效,临
1.4.2 安全性指标
床有效率为 55.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多黏菌素B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支气管痉挛
0.907)。联合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45.83%,常规组为
(吸入时发生)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等 。因此,本研究选
[2]
44.4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详情
择的安全性指标包括血肌酐升高、支气管痉挛、皮肤色
见表2。
素沉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参照CTCAE 5.0版不良事
表2 两组患者有效性分析结果比较
[12]
件评价标准 ,血肌酐升高指血肌酐>正常上限(基线值正
有效性指标 联合组(n=24) 常规组(n=63) χ 2 P
常)或1.5倍基线值(基线值不正常);支气管痉挛指给药 总死亡率/例(%) 9(37.50) 26(41.27) 0.103 0.749
后出现憋喘、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皮肤色素沉着指皮肤 住院期间死亡率 4(16.67) 16(25.40) 0.748 0.387
出院后30 d内死亡率 5(20.83) 10(15.87) 0.300 0.584
颜色加深,往往发生在头颈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临床有效率/例(%) 13(54.17) 35(55.56) 0.014 0.907
发生该不良事件的患者例数/纳入患者总例数×100%。 细菌清除率/例(%) 11(45.83) 28(44.44) 0.014 0.907
1.5 统计学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结果
使用SPSS 25.0和R语言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 联合组患者的支气管痉挛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2
料以频数/百分率(%)表示,使用χ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符合 (12.50% vs. 0,P=0.028)。两组患者间的血肌酐升高和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 )表示,组 为0.693、0.129)。详情见表3。
间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死亡率是本研究的主 表3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结果比较[例(%%)]
要结局指标,故进一步对影响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 安全性指标 联合组(n=24) 常规组(n=63) χ 2 P
血肌酐升高发生率 3(12.50) 10(15.87) 0.156 0.693
和多因素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 χ 检验,多因素分
2
支气管痉挛发生率 3(12.50) 0(0) 4.834 0.028
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 2(8.33) 0(0) 2.304 0.129
2 结果 2.4 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1 基本资料 2.4.1 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 87 例患者,其中联合组 24 例、常规组 63 例。 根据患者的主要结局指标死亡率,将纳入患者分为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死亡组(35 例)和非死亡组(52 例)。死亡率的单因素分
0.05),具有可比性。详情见表1。 析结果显示,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以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9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9 · 2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