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中国药房》2023年4期
P. 124
合血管内治疗要求 ,且术中及术后的诸多因素(如机械 来间接活化纤溶酶原,从而生成活性纤溶酶,最终发挥
[3]
[10]
取栓方式、取栓次数、血栓性质、侧支循环状态等)会造 溶栓作用 。该药于1954年进入临床,主要用于急性心
成栓子逃逸或者开通血管再闭塞,加之血管内治疗对医 肌梗死和 AIS 的溶栓治疗。作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溶
疗机构条件设备及医师技术要求也较高,因此血管内治 栓药物,尽管 SK 的溶栓效果较佳、价格低廉,但由于其
疗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相比之下,在治疗允许的 出血发生率较高(10%),且具有免疫原性,会引起药物
时间窗内,静脉团注或滴注溶栓药物能快速溶解血栓, 抵抗性,而引发发热和其他变态反应 ,这限制了该药
[11]
同时由于溶栓药物具有适用范围广、治疗便捷、发挥作 在临床的应用。
用迅速、治疗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各级医 2.1.2 UK UK 是 1947 年 Macfarlane 和 Pilling 首次在
疗机构治疗 AIS 的主要方法 。基于此,本研究从溶栓 人体尿液中发现的一种具有激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
[2]
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运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 酶 。UK 不仅可以直接活化纤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
[12]
AIS的优化治疗提供参考。 溶酶,还可以增强血管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酶活性,能
1 溶栓药物的作用原理 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 。UK具有较
[13]
人体血液系统能够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主要依赖于 强的溶栓能力(血栓溶解率达83%),溶栓时间窗稍长(6
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凝血系统 h),且无免疫原性,价格低廉,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溶栓药
[14]
通过多种凝血因子作用于纤维蛋白,与激活的血小板等 物,临床常用剂量为 100~150 万单位 。UK 作为第一
细胞形成血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纤维蛋白溶酶原 代溶栓药物,同样具有缺乏溶栓特异性、对溶解陈旧血
(以下简称“纤溶酶原”)激活剂将非活性纤溶酶原转化 栓无效、易导致出血等缺点。
为活性纤溶酶,进而分解纤维蛋白的系统。在血栓溶解 2.2 第二代溶栓药物
过程中,溶栓药物通过与血栓结合形成复合物,继而激 第二代溶栓药物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活纤溶酶原转化为活性纤溶酶,最终发挥溶栓作用 [4―5] 。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属于丝氨酸蛋
在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溶栓药物可受纤溶酶 白酶,代表药物为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 。rt-PA于
[15]
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 1987 年由美国 FDA 批准上市,该药能选择性激活纤溶
1)和 α2 抗纤溶酶的影响,从而降低溶栓效能。溶栓药 酶原,无免疫原性,能高效、特异性地溶解血栓,不易发
物作用机制见图1 [6―7] 。 生系统性纤维蛋白溶解,且出血风险较低,是目前临床
应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溶栓药物。
1995 年 美 国 国 立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与 卒 中 研 究 所
凝血酶 XⅢa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Stroke,
纤维蛋白单体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网
NINDS)开展的 rt-PA(以下简称“NINDS rt-PA”)研究证
实了 rt-PA(0.9 mg/kg,负荷剂量 90 mg)用于发病 3 h 内
血小板激活
血栓 血栓降解
A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rt-PA在AIS治疗中的地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 [16]
位 。基于 NINDS rt-PA 研究结果,1996 年美国 FDA 正
(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
图1 溶栓药物作用机制
[17]
式批准 rt-PA 用于发病 3 h 内 AIS 患者的静脉溶栓 。
2 溶栓药物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2008 年欧洲急性卒中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溶栓药物的疗效受其特性影响,主要包括:(1)特异 Stroke Study,ECASS Ⅲ)成功将 rt-PA 的静脉溶栓时间
[18]
的血栓纤维蛋白选择性;(2)免疫原性;(3)药物半衰期; 窗延长至发病4.5 h 。2012年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the
(4)对 PAI-1 抵抗性;(5)再通率、复发率、出血率;(6)对 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IST-3)尝试将 rt-PA 的静
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按照溶栓药物 脉溶栓时间窗延长至发病 6 h,尽管 90 d 随访结束时能
[19]
的上述特性,有学者将溶栓药物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 获益,但由于增加了7 d内的患者死亡率而宣告失败 。
[20]
[8]
三代溶栓药物和其他溶栓药物 。 2019年Ma等 研究结果证实,发病4.5~9 h的AIS患者
2.1 第一代溶栓药物 在多模态影像学指导下,rt-PA(0.9 mg/kg)能够显著增加
第一代溶栓药物主要是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的比例。
对溶解纤维蛋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代表药物有链激酶 基于对亚洲人群AIS病因学分型、出血风险和经济
(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但两者的 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有学者认为低剂量 rt-PA 可能是一
[21]
作用机制并不完全一致。 种更适合亚洲患者的治疗方法 。2006年以来的3项随
2.1.1 SK SK 是 1933 年 Tillet 团队在 β 溶血性链球菌 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证实了低
中提取得到的一种非蛋白酶外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属 剂量(0.6 mg/kg)rt-PA 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非劣于标准
于非酶单链糖蛋白 。SK 通过与纤溶酶原形成复合物 剂量(0.9 mg/kg) [22―24]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日本卒中
[9]
· 498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4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