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中国药房》2022年23期
P. 98
0.88~1.79,I =0,P=0.22;尼达尼布 RR=1.60,95%CI
2
2
为 1.30~1.96,I =26%,P<0.01)。 将 吡 非 尼 酮 400、
600 mg(均为tid)分别与尼达尼布150 mg(bid)的治疗方
案进行间接对比,结果提示,吡非尼酮各治疗方案与尼
达尼布在终止研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吡非尼酮 400、600 mg(均
为 tid)治疗方案的数据合并后与尼达尼布 150 mg(bid)
图1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条图 进行间接对比,结果两药在终止研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详见图4。
图2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价总图
图4 终止研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间接对比结果
FVC变化值统计时间为52周,而吡非尼酮为48周,故对
2.3.4 病情进展率 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
两药相关治疗方案进行间接对比可能产生较大误差,所
相比,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可以显著降低病情进展率
以放弃对两药相关治疗方案的 FVC 变化值进行间接
2
(吡非尼酮 RR=0.65,95%CI 为 0.50~0.86,I =0,P<
对比。
2
0.01;尼达尼布 RR=0.47,95%CI 为 0.34~0.65,I =0,
2.3.2 FVC%比基线下降≥10% 或绝对值下降≥0.2 L
P<0.01)。分别将吡非尼酮 400、600、800 mg(均为 tid)
发生率 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给予
与尼达尼布 150 mg(bid)的治疗方案进行间接对比,结
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治疗后,在 FVC%比基线下降≥
果提示,两药在病情进展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 或绝对值下降≥0.2 L 发生率方面降低(吡非尼酮
0.05),但是吡非尼酮 800 mg(tid)的治疗方案在病情进
2
RR=0.63,95%CI 为 0.47~0.85,I =53%,P=0.002;尼
展方面的风险是尼达尼布治疗方案的1.66倍,差异有统
达 尼 布 RR=0.74,95%CI 为 0.63~0.86,I =12%,P<
2
计学意义(P<0.01)。将吡非尼酮各治疗方案的数据合
0.01)。将吡非尼酮 800 mg(tid)与尼达尼布 150 mg
并后与尼达尼布 150 mg(bid)进行间接对比,结果两药
(bid)进行间接对比,结果显示两药在 FVC%比基线下
在病情进展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
降≥10%或绝对值下降≥0.2 L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
详见图5。
统计学意义(P=0.51),详见图 3[图中,Pirfenidone 表示
a
b
吡非尼酮 400 mg(tid);Pirfenidone 表示吡非尼酮 600
c
mg(tid);Pirfenidone 表示吡非尼酮800 mg(tid);Pirfeni‐
done 表示吡非尼酮剂量与频次不限;Nintenib 表示尼达
a
d
尼布 150 mg(bid),下图同]。
图5 病情进展率间接对比结果
2.3.5 IPF急性加重率 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
而言,与安慰剂相比,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治疗并未显
著降低 IPF 急性加重率(吡非尼酮 RR=0.47,95%CI 为
2
0.23~0.99,I =20%,P=0.05;尼 达 尼 布 RR=0.65,
图3 FVC%%比基线下降≥≥10%%或绝对值下降≥≥0.2 L发 95%CI 为 0.30~1.43,I =42%,P=0.29)。将吡非尼酮
2
生率间接对比结果 600、800 mg(均为tid)与尼达尼布150 mg(bid)进行间接
2.3.3 终止研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直接 Meta 分析结 对比,结果提示在IPF急性加重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
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选择尼达尼布治疗增加了终止 学意义(P>0.05)。将吡非尼酮各治疗方案的数据合并
研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吡非尼酮 RR=1.25,95%CI 为 后与尼达尼布 150 mg(bid)进行间接对比,结果两药在
· 2904 · China Pharmacy 2022 Vol. 33 No. 23 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