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21年17期
P. 40

[4]
           900                                              各给药剂量均参考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设置 。各组
           850
           800
           750                                              小鼠按“2.3”项下方法灌胃给药或水,连续给药 7 d。抗
           700
           650
           600                                              炎实验前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末次给药后45 min,滴二
           550
          mV  500                                           甲苯溶液 0.05 mL 于小鼠右耳廓致炎;15 min 后脱颈椎
           450
          U,  400
           350                                              处死小鼠,沿双耳对称的耳根部剪下双耳,以6 mm 打孔
           300
           250
           200                                              器在两耳相同位置打下耳片,以分析天平称耳片质量,
           150
           100                                              并计算耳肿胀度(耳肿胀度=右耳片质量-左耳片质
           50
            0
                                                            量)。按“2.3”项下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与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t,min                     空白组比较,华佗豆各极性部位组小鼠耳肿胀度均显著
            图3 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对照图谱R                          降低(P<0.05或P<0.01),详见表1。
        Fig 3 HPLC control fingerprint R of different polar
                                                            2.5  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镇痛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
               parts of C. muricatum
                                                            分析
          1.50                                              2.5.1  镇痛抗炎指标的数据转化            将“2.3”“2.4”项下各
          1.25
          1.00                                              组小鼠的扭体次数、耳肿胀度进行数据转化,分别计算
          AU  0.75
          0.50                                              镇痛率[镇痛率=(空白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
          0.25
            0
                                                            空白组扭体次数×100%]和肿胀抑制率[肿胀抑制率=
             0     15     30     45     60    75     90
                                t,min                      (空白组肿胀度-给药组肿胀度)/空白组肿胀度×
            注:3.新绿原酸;5.绿原酸;6.隐绿原酸;10.异绿原酸 A;11.异绿原          100%],结果见表2。
        酸C                                                          表2   镇痛抗炎指标的数据转化结果
            Note:3. neochlorogenic acid;5. chlorogenic acid;6. cryptochloro-
        genic acid;10. isochlorogenic acid A;11. isochlorogenic acid C  Tab 2  Data transformation result of analgesic and
                  图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HPLC图                                 anti-inflammatory indexes
        Fig 4 HPLC chromatogram of mixed substance control   组别                  镇痛率,%           肿胀抑制率,%
                                                             空白组
        用 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x±s 表                    罗通定组/醋酸地塞米松组         61.66            65.7
        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                             华佗豆总部位组              40.41            50.9
                                                             华佗豆乙酸乙酯部位组           52.33            52.1
        较采用 LSD-t 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显示,与                      华佗豆正丁醇部位组            57.51            59.6
        空白组比较,华佗豆各极性部位组小鼠扭体次数均显著                             华佗豆水部位组              18.54            25.6
        减少(P<0.05或P<0.01),详见表1。                             2.5.2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研究因素
        表 1   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镇痛、抗炎作用考察结果                         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不同因素间关联程
             (x±±s,n=10)                                    度的方法,适用于评价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联
                                                                [6]
        Tab 1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dif-  程度 。本研究以镇痛率和肿胀抑制率为参考序列,以
               ferent polar parts of C. muricatum(x±±s,n=   华佗豆各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峰面积为比
               10)                                          较序列,计算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即
         组别                  扭体次数,次           耳肿胀度,mg       关联度),并对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若关联度>0.6,则
         空白组                 38.6±6.48        7.37±1.26     表明该共有峰与药效指标呈相关性;若关联度>0.8,则
         罗通定组/醋酸地塞米松组        14.8±2.60 **     2.53±0.85 **
                                                                                               [7]
         华佗豆总部位组             23.0±4.73 *      3.62±1.48 *   表明该共有峰与药效指标呈高度相关性 。结果显示,
         华佗豆乙酸乙酯部位组          18.4±4.76 *      3.53±2.17 *   除了6号峰外,其余10个共有峰与镇痛作用的关联度均
         华佗豆正丁醇部位组           16.4±5.99 **     2.98±0.79 **
         华佗豆水部位组             31.4±4.22 *      5.48±1.79 *   大于 0.6,且对镇痛作用影响大小的排序为 3 号峰(新绿
                                                            原酸)>7 号峰>10 号峰(异绿原酸 A)>9 号峰>11 号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
                        *
                               **
                          *
                                 **
            Note:vs. blank group,P<0.05, P<0.01             峰(异绿原酸 C)>1 号峰>4 号峰>2 号峰>8 号峰>5
        2.4 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作用考察                                号峰(绿原酸)>6号峰。所有共有峰与抗炎作用的关联
            将 60 只小鼠分为空白组、醋酸地塞米松组( 0.006                    度均大于 0.6,且对抗炎作用影响大小的排序为 3 号峰
        g/kg)、华佗豆总部位组(25 g/kg,以生药量计,下同)、华                  (新绿原酸)>10 号峰>7 号峰>5 号峰(绿原酸)>9 号
        佗豆乙酸乙酯部位组(25 g/kg)、华佗豆正丁醇部位组                        峰>11号峰(异绿酸C)>1号峰>4号峰=6号峰>8号
        (25 g/kg)、华佗豆水部位组(25 g/kg),每组 10 只。上述               峰>2 号峰。其中,3 号峰(新绿原酸)、7 号峰、10 号峰


        ·2082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17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7期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