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中国药房》2021年5期
P. 39
南明区(编号 S17)、贞丰县②(编号 S20)和福建省长泰 能力都较好,所以前2个主成分已基本能反映芭蕉根茎、
县②(编号S26)所产7批芭蕉药材茎中的豆甾醇含量均 茎和叶中2种成分含量的主要特征。
高于同植株的根茎和叶;贵州省天柱县清浪村①(编号 以主成分建立坐标系,得到9批芭蕉药材根茎、茎和
S2)所产芭蕉药材茎中的豆甾醇含量低于同植株的根茎 叶的主成分得分图(图2)、载荷图(图3)。由图2、图3可
和叶;福建省长泰县①(编号 S23)中的豆甾醇含量低于 知,主成分得分图的4个象限可以将样品明显区分开;载
同植株的根茎,但高于同植株的叶。综上所述,同植株 荷图中芭蕉药材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分布情况与得
[13]
芭蕉药材中,茎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大多较其根 分图中样本点的分布和位置对应 。结果表明,同植株
茎和叶中的含量高。 芭蕉根茎、茎、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具有一定的
2.5 芭蕉药材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差 差异。
异性分析
2
采用 SPSS 20.0 软件对 9 批同植株芭蕉不同部位中 1.5
1
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组间比较采 0.5
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 t[2] -0.5 0
与同植株芭蕉茎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比较,根茎 -1
和叶中2种成分的含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 -1.5
-2
植株芭蕉根茎与叶中2种成分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 -2.5
-4 -3 -2 -1 0 1 2 3
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芭蕉根茎、茎、叶中羽扇 t[1]
R2X[1]=0.726 R2X[2]=0.274 Ellipse:Hotelling’s T2(95%)
豆酮和豆甾醇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部位芭蕉药
材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 图 2 芭蕉根茎、茎和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主
表5 不同部位芭蕉药材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多 成分得分图
重比较结果 Fig 2 PCA score chart of lupanone and stigmasterol
Tab 5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 of the contents of in rhizome,stem and leaf of M. basjoo
lupanone and stigmasterol in different parts of 豆甾醇
0.6
M. basjoo
0.4
成分 部位 比较部位 均值差,μg/g 标准误 P 0.2
羽扇豆酮 根茎 茎 -936.19 337.52 0.01 0
叶 461.01 337.52 0.18 p[2] -0.2
茎 根茎 936.19 337.52 0.01 -0.4
叶 1 397.20 337.52 <0.01 -0.6
叶 根茎 -461.01 337.52 0.18 -0.8 羽扇豆酮
茎 -1 397.20 337.52 <0.01 0 0.1 0.2 0.3 0.4 0.5 0.6 0.7
豆甾醇 根茎 茎 -395.99 146.39 0.01 p[1]
叶 135.00 146.39 0.37 R2X[1]=0.726 R2X[2]=0.274
茎 根茎 395.99 146.39 0.01 图 3 芭蕉根茎、茎和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主
叶 530.99 146.39 <0.01 成分载荷图
叶 根茎 -135.00 146.39 0.37 Fig 3 PCA load charge diagram of lupanone and stig-
茎 -530.99 146.39 <0.01
masterol of rhizome,stem and leaf of M. basjoo
此外,经计算,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在芭蕉根茎中的
平均含量分别为908.89、680.51 µg/g,在芭蕉茎中的平均 2.7 聚类分析
含量分别为 1 845.09、1 076.49 µg/g,在芭蕉叶中的平均 采用Ward聚类法对“2.5”项下提取的主成分进行聚
含量分别为447.88、545.51 µg/g,表明芭蕉茎中2种成分 类分析,得到芭蕉同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类情况,详见图
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根茎和叶。 4。由图 4 可知,同植株不同部位的芭蕉药材聚为 3 大
2.6 主成分分析 类,其中 S16(根茎)、S26(茎)、S14(茎)、S17(茎)、S8
为了进一步综合分析芭蕉同植株不同部位中羽扇 (茎)、S5(茎)、S11(茎)聚为Ⅰ类;S19(根茎)、S20(茎)、
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差异性,本研究对9批芭蕉药材的 S21(叶)、S15(叶)、S18(叶)聚为Ⅱ类;S24(叶)、S6(叶)、
根茎、茎和叶中上述 2 种成分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S12(叶)、S22(根茎)、S3(叶)、S4(根茎)、S13(根茎)、
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样品数据导入 SIMCA 14.0 软件中, S25(根茎)、S1(根茎)、S27(叶)、S2(茎)、S10(根茎)、S9
得到 2 个特征主成分 PC1、PC2。从方差累计贡献率来 (叶)、S7(根茎)、S23(茎)聚为Ⅲ类。聚类结果表明,第
看,建立的模型累计解释能力参数R2X和预测能力参数 Ⅰ类大多为芭蕉茎部位,第Ⅱ、Ⅲ类中均有芭蕉根茎、茎
Q2 分别为 0.999、0.998,说明该模型的区分能力和预测 和叶部位,因此芭蕉茎与其余2个部位的差异较明显。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5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5 ·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