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202007
P. 66
12.5
6
10.0 5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7.5 4 氢氯噻嗪二聚体
mAU 5.0 mAU 3 杂质A
2.5 2 杂质D
1 氯噻嗪
0
0
-2.5 -1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A.空白辅料溶液 t,min
A.未破坏样品
杂质D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6 杂质A
12.5 杂质A
10.0 5-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二聚体 5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7.5 氯噻嗪 4 氢氯噻嗪二聚体
mAU 5.0 杂质C mAU 3 2 杂质D 5-氢氯噻嗪
2.5 杂质B 1 未知
0 0
-1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t,min
B.系统适用性溶液 B.酸破坏样品
图2 系统适用性试验高效液相色谱图 6 杂质A
5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Fig 2 HPLC chromatogram of system suitability test 4 5-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二聚体
mAU 3 2 杂质D 未知
冷却至室温;(5)光照破坏:将细粉置于光照箱中(5 000 1
lx),24 h后取出。将上述6种样品(酸、碱破坏样品均经 -1 0
过中和)分别用 70%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用 0.45 μ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滤膜滤过,弃去初滤液 5 mL,取续滤液,按“2.1”项下色 C.碱破坏样品
6
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结果显示,各破坏条件 5 氢氯噻嗪 杂质A 奥美沙坦酯
4
下辅料对本品中4种有关物质的检测均无干扰,供试品 mAU 3 氢氯噻嗪二聚体
溶液中各成分峰均能有效分离;本品在光照条件下较稳 2 1 杂质D
0
定;在高温破坏条件下,本品中已知杂质含量无明显增 -1
长,但产生了2个未知杂质;在酸、碱、氧化破坏条件下,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本品中已知杂质 A、D 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酸、 D.氧化破坏样品
6
碱破坏条件下,杂质 A、D 的含量增加尤为明显,且均产 5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4
生了1个未知杂质。专属性试验的色谱图详见图3。 mAU 3 氢氯噻嗪二聚体
2.5 线性关系考察 2 杂质D 杂质A
1 未知 未知
分别量取“2.2.1”“2.2.2”项下各对照品溶液适量,用 0
-1
70%乙腈分别制备成定量限浓度和相当于杂质限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20%、50%、100%、120%、150%的系列线性溶液,按 E.高温破坏样品
“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以对照品质 6
5 氢氯噻嗪 奥美沙坦酯
量浓度为横坐标(x,μg/mL)、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曲 4 3 杂质A 氢氯噻嗪二聚体
线,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以方程斜率(K)计 mAU 2 杂质D
1
算校正因子(f):f=K 主成分/K 杂质。结果显示,奥美沙坦酯、 0
-1
氢氯噻嗪和杂质A、B、C、D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 0 10 20 30 40 50 60 70
t,min
0.252 7~7.580 0、0.152 1~4.562 9、0.244 0~18.299 0、 F.光照破坏样品
0.244 7~3.670 8、0.265 2~3.978 3、0.149 9~4.497 3 图3 专属性试验高效液相色谱图
μg/mL。杂质 A、B、C 相对于奥美沙坦酯的校正因子分 Fig 3 HPLC chromatogram of specific test
别为 1.42、1.17、0.89,杂质 D 相对于氢氯噻嗪的校正因 B、C、D的检测限分别为0.084 2、0.050 7、0.081 3、0.081 6、
子为0.92。线性关系及校正因子考察结果详见表2。 0.088 4、0.050 0 μg/mL,定量限分别为 0.252 7、0.152 1、
2.6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 0.244 0、0.244 7、0.265 2、0.149 9 μg/mL。
分别取“2.2.1”“2.2.2”项下各对照品溶液适量,用逐 2.7 重复性试验
步稀释法进行试验,当信噪比为 3 ∶ 1、10 ∶ 1 时分别得检 按“2.2.6”项下方法制备溶液,共 6 份,然后按“2.1”
测限和定量限。结果,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和杂质A、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并计算各成分含
·828 ·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7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