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001
P. 27
2.3.2 体外3D细胞模型评价EG遗传毒性 2.4 大鼠体内实验评价EG遗传毒性
[8]
参考卢贤欢等 的 3D 悬滴细胞模型培养方法构建 2.4.1 大鼠分组及给药
体外 3D HepaRG 细胞模型,将 HepaRG 经 2%DMSO 高 30 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
TM
密度诱导培养 14 d 后,接种于 GravityPlus 板以悬滴法 溶液)、甲磺酸乙酯组(阳性对照,200 mg/kg,给药剂量参
[14]
培养 4 d;待形成肝细胞微球后加入培养液并将其转移 考文献 ,给药时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备灌胃
溶液,甲磺酸乙酯为检测体内 DNA 断裂或染色体损伤
至 Gravity TRAPTM 板中;隔天换液,连续培养 10 d,即
时最常用阳性对照,故体内研究选择甲磺酸乙酯作为阳
得 3D HepaRG 细胞模型;然后分为空白对照组(0.5%
性对照)和 EG 低、中、高剂量组(100、300、1 000 mg/kg,
DMSO)、丝裂霉素 C 组(阳性对照,6 µg/mL)和 EG 低、
[15]
给药剂量参考文献 ,给药时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
中、高剂量组(10、50、200 µg/mL),连续给药 3 次,每次
液制备灌胃溶液),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5 d,每天1
48 h,最后 1 次给药时加入含细胞松弛素 B(6 µg/mL)的
次,给药体积为 15 mL/kg,末次给药 3 h 后所有大鼠以
培养基。然后收集各组细胞,按“2.3.1”项下方法进行微
CO2吸入法麻醉,从腹腔后大静脉取血用于彗星试验,采
核试验与碱性彗星试验。
血量约0.5 mL/只。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 2.4.2 微核试验
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 DNA 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 (1)骨髓微核试验。将大鼠处死后,取其单侧股骨,
0.01 或 P<0.001),EG 高剂量组 HepaRG 细胞的尾 DNA 剪断两端开放骨髓腔;吸取胎牛血清约1~2 mL,使用注
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 EG 剂量的增加, 射器针头冲洗骨髓至试管中,并反复抽吸针头数次吹打
3D HepaRG 细胞的尾 DNA 百分含量升高,存在剂量效 制成骨髓细胞悬液,经1 000 r/min离心5 min后,弃去大
应相关性;EG 各剂量在 3D HepaRG 细胞模型微核试验 部分上清液,将骨髓细胞沉淀吹打均匀;吸取适量骨髓
结果虽为阴性,但微核形成率随给药剂量增加有升高趋 细胞悬液滴于洁净玻片上推片,标本置于室温下干燥,
[14]
势。体外3D HepaRG细胞模型的微核形成率及尾DNA 再经甲醇固定 15 min 后晾干待检 。每只大鼠骨髓细
百分含量测定结果见图2。 胞样本计数 200 个总红细胞中的嗜多染红细胞的数目,
以及 2 000 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细胞的数目,分别
25 **
计算嗜多染红细胞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以及嗜多染红
20
% 15 细胞的微核形成率。
微核形成率, 10 织,用刀片切成 2~3 mm 小块,加入含 0.05%胶原酶的
(2)肝脏微核试验。取大鼠肝左叶约 5 mm 大小组
3
3
5 HBSS溶液,于37 ℃水浴中振摇孵育1 h,每30 min人工
0 用力振摇1次,再用移液器反复吹打消化后的细胞悬液
EG高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 EG中剂量组 丝裂霉素C组 50 次,再经 40 μm 细胞筛过滤后,加入 3 mL 固定液(无
EG低剂量组
A. 微核形成率 水甲醇 ∶ 冰醋酸=3 ∶ 1,V/V)固定,并以 800 r/min 离心 1
30 min;弃上清,再次加入3 mL固定液并重悬,样本于4 ℃
*** 条件保存待检。镜检前,取10~20 μL细胞悬液,加入等
% 20 体积的吖啶橙-DAPI 溶液进行荧光染色;染色后,取
尾DNA百分含量, 10 ** 10~20 μL 混合液滴片后加盖玻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每只大鼠的样本计数 1 000 个含微核的肝细胞,计
算肝细胞微核率。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甲磺酸乙酯组大鼠骨髓
0
EG低剂量组
EG高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 EG中剂量组 丝裂霉素C组 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均显著升高(P<
B. 尾DNA百分含量 0.01),EG各剂量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总红细胞比
例和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1, *** P<0.001
Note:vs. blank control group, P<0.01, *** P<0.001 意义(P>0.05),但随着 EG 剂量的增加,嗜多染红细胞
**
图 2 体外 3D HepaRG 细胞试验中微核形成率及尾 微核形成率及肝细胞微核形成率均有所增加,存在剂量
DNA百分含量测定结果(n=3) 效应相关性。各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总红细胞比
Fig 2 Micronucleus formation rate and tail DNA%% of 例和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微核形成率的测定结果见
in vitro 3D HepaRG cell test(n=3) 表1。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1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1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