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2019年9月第30卷第17期
P. 127

类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3、14 的结构见图4。                              类似物,其中化合物20~22具有较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
                                                            活性,其MIC分别为1.03、0.14、0.13 μg/mL,且此类化合
                                                            物能够特异性抑制结核分枝杆菌DprE1的生成,并证实
                                                            该类化合物通过非共价作用发挥生物活性。Velezheva V
                                                              [26]
                                                            等 将亲水性缺电子吡啶与疏水性富电子的吲哚通过
                                                            联氨药效团连接在一起,经过结构修饰合成了一系列1-乙
                 A.化合物13                 B.化合物14
                                                            酰吲哚和3-羧基吲哚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23~25对结
           图4 碳酰腙类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3、14的结构图
                                                            核分枝杆菌H37Rv的MIC分别为0.05、0.05、0.10 μg/mL,
        2 吲哚类化合物                                            并且对药敏性结核分枝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体
            吲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衍生物生物碱,具                          外细胞试验也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人体巨噬细胞无明显
        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下面笔者从酰胺吲哚类                            毒性。氮杂吲哚类化合物20~25的结构见图6。
        化合物、氮杂吲哚类化合物这两类吲哚类化合物进行
        介绍。
        2.1 酰胺吲哚类化合物
            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性质。化合物15是从6 800个
        化合物库基于表型筛选得到的一个抗结核分枝杆菌先                               A.化合物20           B.化合物21           C.化合物22
        导化合物,Lun S 等 根据化合物 15 的结构特点通过结
                         [22]
        构修饰得到一系列酰胺吲哚类衍生物,测定了化合物15
        及其衍生物化合物 16、17 对不同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
        枝杆菌 H37Rv、多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广泛耐药结核                             D.化合物23          E.化合物24         F.化合物25
        分枝杆菌)的 MIC 并分析了其作用靶点。结果显示,化                               图6   氮杂吲哚类化合物20~25的结构图
        合 物 15~17 对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H37Rv 的 MIC 分 别 为           3 三唑类化合物
        0.25、0.03、0.003 9 μg/mL,对多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
                                                                三唑是指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氮原子组成的一个五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 MIC 均<1.0 μg/mL。该类化
                                                            元杂环有机化合物,三唑环中的3个氮原子及其独特结
        合 物 作 用 靶 点 是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细 胞 膜 转 运 蛋 白
                                                            构的五元芳香氮杂环使三唑环容易发生多种非共价键
        MmpL3,转运MmpL3 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起着至关
                                                            作用,进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             [27-29] ,其在抗结核分枝杆
        重要的作用,参与分枝菌酸、铁离子及海藻糖单霉菌物
                                                            菌方面,也表现出高活性、低细胞毒性的特点,下面笔者
                              [23]
        的运输。Ravinder RK 等 也以化合物 18 为先导化合
                                                            从苯并咪唑类三唑衍生物、羰基三唑类衍生物这两类三
        物,通过结构优化得到化合物18、19,二者对结核分枝杆
                                                            唑类化合物进行介绍。
        菌 H37Rv 的 MIC 分别为 0.05、0.08 μg/mL。酰胺吲哚类
                                                            3.1  苯并咪唑类三唑衍生物
        化合物15~19的结构见图5。
                                                                三唑类、苯并咪唑等杂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兴的抗
                                                            菌化合物,三唑类、苯并咪唑等杂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
                                                            兴的抗菌化合物,其中[1,2,4]-三唑偶联氟苯并咪唑类
           A.化合物15         B.化合物16          C.化合物17                                         [27-28]
                                                            因具有抗菌、抗炎、镇静、抗焦虑作用                  而受到广泛关
                                                            注。据报道,苯并咪唑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溃疡及抗高
                                                                    [29]
                                                            血压作用 ,其中2-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
                   D.化合物18             E.化合物19              抗菌活性 ,因此合成2-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研
                                                                    [30]
              图5 酰胺吲哚类化合物15~19的结构图                          究意义。Jadhav GR等 合成一系列新型具有氟苯并咪
                                                                               [31]
        2.2 氮杂吲哚类化合物                                        唑结构的[1,2,4]-三唑的类似物,其中化合物26、27对结
            十聚异戊烯磷酰基-β-D-核糖氧化酶(DprE1)是十                     核分枝杆菌 H37Rv 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MIC 分别为
                                                                                    [32]
        聚异戊烯磷酰基核糖差向异构酶的黄素蛋白亚基,参与                            0.58、0.36 μg/mL。Gill C 等 将[1,2,3]-三唑与氟苯并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并催化聚异戊烯磷酰基-β-D-                         咪唑结合,衍生出一系列化合物,其中化合物 28~30 均
        核糖(DPR)转化为十聚异戊烯磷酰基β-D-阿拉伯呋喃                         比一线药物利福平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好,MIC分别
                                [25]
                [24]
        糖(DPA) 。Shirude PS 等 设计合成出 1,4-氮杂吲哚                 为0.34、0.58、0.32 μg/mL,且细胞毒性低。5个苯并咪唑
        ·2426  ·  China Pharmacy 2019 Vol. 30 No. 17                                中国药房    2019年第30卷第17期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