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19年8月第30卷第16期
P. 28
定),每组16只。按“2.1”项下方法对大鼠眼角至耳朵部 以同样的方法重复上述给药过程进行致敏。于末次致
位进行脱毛处理,并按同样方法涂抹涂膜剂空白基质或 敏给药后第14天时,在右侧脱毛区按上述方法给药1次
质量浓度为 20 mg/mL 的 BV 涂膜剂 300 μL,连续给药 进行激发。激发给药 6 h 后洗去残留药物,于洗去药物
28 d。末次给药24 h后,各组大鼠均取10只进行大体解 后即刻(0 h)和第 24、48、72 h 时分别观察皮肤过敏反
剖,并观察心、肝、脾、肺、肾、胸腺、肾上腺、脑、睾丸、附 应。按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进行评分:皮肤出现红
[22]
睾等脏器的外观变化,计算脏器指数;同时,采用全自动 斑或水肿时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各记 0、1、2、3 分,出
血凝分析仪检测大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现水肿性红斑时记4分。按公式计算皮肤过敏反应平均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 得分[(红斑形成总分+水肿形成总分)/受试动物总数]和
(FIB)、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等 过敏发生率[出现皮肤红斑或(/和)水肿的动物例数(不
凝血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大鼠白细胞 论程度轻重)/受试动物总数×100%]。按过敏发生率判
[23]
(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 定皮肤致敏性 :过敏发生率为 0~8%、9%~28%、
等血液生化指标。各组剩余的共 24 只大鼠在给药结束 29%~64%、85%~80%、81%~100%分别表示较弱、
后继续恢复性观察2周,在恢复期结束后全部剖杀,并同 轻度、中度、重度、极度致敏性。同时,观察豚鼠是否出
法观察及检测上述指标。 现哮喘、站立不稳或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变态反应。
2.3 皮肤刺激性实验 2.5 统计学方法
根据皮肤刺激性实验要求 ,取家兔8只,随机分为 采用Excel 2007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
[21]
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破损皮肤组家兔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于首次给药前,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划伤给药部位(即 进行方差分析,若方差齐,则采用Dunnet’s检验进行组间
左右背部皮肤脱毛区)的表皮,以不伤真皮、有轻度渗血 两两比较;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经数据转换后
为度。两组家兔均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给药,右 方差仍不齐的计量资料,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
2
侧去毛部位涂抹质量浓度为 15.6 mg/mL 的 BV 涂膜剂 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 检验进行分析。PT、
0.5 mL(相当于主药 BV 8 mg/kg;剂量根据大鼠有效剂 APTT、TT水平采用中位数±标准误(M±D)表示,脏器
量的约5倍换算制定),左侧去毛部位则涂抹相同体积的 指数及 FIB、FDP、D-Dimer 水平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涂膜剂空白基质作为对照,给药面积均为 3 cm×3 cm。 (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连续给药 7 d,每天 1 次,末次给药 24 h 后洗去残留药 3 结果
物。分别于洗去药物后第1、24、48、72 h时,观察并记录 3.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给药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按照皮肤刺激反应评 3.1.1 大鼠一般情况及全身毒性反应发生情况 给药
分标准 进行评分:皮肤出现红斑或焦痂时按无、极轻 后,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的活动程度降低,给药部位
[22]
微、清晰、中度、重度各记 0、1、2、3、4 分;出现水肿时按 在数分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BV 涂膜剂高剂量组
无、轻度、清晰、中度、重度各记0、1、2、3、4分。按公式计 个别大鼠出现轻微的腹式呼吸;洗去药物后,大鼠给药
算刺激性反应平均得分[(各时间点红斑形成总评分+各 部位肿胀程度有所减轻,且约在6 h后完全消失,48 h后
时间点水肿形成总评分)/受试动物总数]。按平均得分 腹式呼吸完全消失,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正常对照组和
[22]
判定皮肤刺激性 :0~0.49 分为无刺激性,0.50~2.99 空白基质组大鼠在此过程中均未观察到异常现象。给
分为轻度刺激性,3.00~5.99 分为中度刺激性,6.00~ 药完毕后观察14 d,结果全部大鼠均存活,BV涂膜剂各
8.00 分为强刺激性。同时,记录家兔体质量变化、死亡 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变化与空白基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
情况,观察其口腔黏膜、眼睑及眼球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以及是否出现咳嗽、喷嚏、流涎、流鼻涕、流泪等行为或 表1 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比较(x±±s,
体征异常。 n=12,g)
2.4 皮肤过敏性实验 Tab 1 Comparison of body weight change of rats in
[21]
根据皮肤过敏性实验要求 ,取豚鼠 24 只,随机分 acute toxicity test of each group(x±±s,n=12,g)
为空白基质组、阳性对照组(DNCB)和BV涂膜剂组,每 组别 给药完毕时 给药完毕后第7天 给药完毕后第14天
组8只。豚鼠背部两侧去毛,面积均为3 cm×3 cm,左侧 正常对照组 220.8±5.3 225.7±8.3 237.5±12.5
空白基质组 218.3±4.2 223.2±6.7 233.5±12.8
用于致敏给药,右侧用于激发给药。分别在各组豚鼠左
BV涂膜剂高剂量组 217.1±5.8 222.4±9.5 232.6±12.7
侧脱毛区涂抹涂膜剂空白基质、DNCB 的 1%丙酮溶液 BV涂膜剂中剂量组 218.3±4.7 225.5±10.1 233.3±11.6
0.2 mL 和质量浓度为 100 mg/mL 的 BV 涂膜剂 0.12 mL BV涂膜剂低剂量组 217.6±6.5 219.8±12.5 231.7±12.9
(相当于主药BV 15 mg/kg;剂量根据大鼠有效剂量的约 3.1.2 脏器外观变化及脏器指数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10倍换算制定),6 h后洗去残留药物,并于第7、14天时 空白基质组和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的各脏器外观均
中国药房 2019年第30卷第16期 China Pharmacy 2019 Vol. 30 No. 16 ·2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