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中国药房》2025年14期
P. 105

表1 患者的基本资料(n=42)                         疗前(P<0.05)。结果见表4。
          临床特征              患者例数     临床特征          患者例数      表4 治疗后患者的脾脏缩小情况[M(P25,P75 ),n=42,
          性别/例(%)                    合并脾脏肿大       30(71.43)       cm]
           男                26(61.90)  驱动突变类型/例(%)
           女                16(38.10)   JAK2V617F  31(73.81)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年龄[M(P 25,P 75)]/岁  72.5(67.0,80.0)   MPL  1(2.38)  长径             16.00(12.00,20.00)  13.00(11.00,14.00) a
                                                                                                        a
          疾病类型/例(%)                   CALR         4(9.52)    厚径             5.50(4.00,6.90)     4.00(4.50,5.00)
           PMF              26(61.90)   JAK2V617F伴MPL  3(7.14)  a:与治疗前比较,P<0.05。
           PET-MF           14(33.33)   三阴         3(7.14)   2.5 治疗后患者的MF改善情况
           PPV-MF           2(4.76)  MF分级/例(%)
              a
          预后分级 /例(%)                  MF-0         8(19.05)      治疗6个月后,仅获取24例患者的骨髓活检病理报
           高危               26(61.90)   MF-1      13(30.95)  告,其中5例患者的MF分级较基线下降1级,1例由MF-
           中危-2             12(28.57)   MF-2      12(28.57)  2 级下降至 MF-0 级,14 例 MF 分级未发生变化,4 例 MF
           中危-1             4(9.52)   MF-3         9(21.43)
          血小板计数<50×10  L /例(%)  2(4.76)                      分级较基线加重1级。
                   9
                    -1
             a:根 据 国 际 预 后 积 分 系 统(IPSS)、动 态 国 际 预 后 积 分 系 统  2.6 患者的ADR发生情况
         (DIPSS)或DIPSS⁃Plus预后积分系统对确诊后的患者进行预后分级。                  42 例患者中,36 例患者发生了 1 种或多种 ADR,共
                表2 患者的芦可替尼起始剂量使用情况                           71 例次,其中 13 例次为 3/4 级。6 例患者因不良事件导
                     9
                      -1
          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0  L )  芦可替尼起始剂量          患者例数         致芦可替尼减量或治疗暂停,待不良事件好转后再次予
          >200                 20 mg,bid          18         以芦可替尼;2例患者因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停药。
          100~200              15 mg,bid          8              血液学不良事件以贫血最多,其次为血小板减少,
          75~<100              10 mg,bid          10
          50~<75                5 mg,bid          4          且多见于开始治疗的2个月内;所有发生3/4级贫血的患
          <50                   5 mg,bid          2          者经积极输注红细胞后,贫血症状改善;发生3/4级血小

                              9
                                -1
          例血小板计数<50×10  L 患者);8 例患者的 MPN-10                  板减少的患者经芦可替尼减量后,逐渐恢复。
          总分较治疗前升高;1 例患者的 MPN-10 总分与治疗前                          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以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不适
          保持不变。                                             (腹泻、腹胀、消化道出血)。感染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
                                                                                        -1
                                                                                      9
              治疗 6 个月后,患者的 MPN-10 各单项临床症状评                   染(1 例血小板计数<50×10  L 患者为 1/2 级)、肺炎、
          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果见表3。                        肠伤寒、尿路感染。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恢
                                                             复。仅 1 例患者因肺炎进展为重症肺炎入住 ICU,经积
         表3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M(P25,P75 ),n=
                                                             极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转入普通病房,好转后出
               42,分]
                                                             院,后续继续应用小剂量芦可替尼治疗。出现胃肠道不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疲乏感              4.00(2.00,6.00)    2.00(1.00,4.25) a  适的患者中,1 例行巨脾切除术患者因在治疗期间出现
          专注度下降            3.00(1.00,4.00)    2.00(1.00,2.25) a  消化道出血而停药,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此后未再用药。
          早饱               3.00(1.00,6.00)    2.00(1.00,3.00) a  结果见表5。
          迟钝               3.00(1.00,4.00)    1.00(1.00,2.00) a
          腹部不适             4.00(3.00,7.00)    2.00(1.00,3.00) a          表5 患者的ADR发生情况
          夜间盗汗             1.50(1.00,2.25)    1.00(0.00,1.25) a  类型     不良反应        总发生例次数(n=71)  3/4级发生例次数(n=13)
          瘙痒                 0(0,1.00)         0(0,0) a       血液学不良事件   贫血               26            5
          骨痛               1.00(1.00,2.00)    1.00(0,1.00) a            血小板减少            14            3
          体重下降             2.00(1.00,3.25)    1.00(0,2.00) a            中性粒细胞减少          2             0
          发热               1.50(0,2.00)       0.50(0,1.00) a  非血液学不良事件  感染
          总分               24.50(11.75,35.25)  12.00(6.75,20.00) a       上呼吸道感染          6             1
             a:与治疗前比较,P<0.05。                                            肺炎              3             1
                                                                         肠伤寒             1             0
          2.4 治疗后患者的脾脏缩小情况                                               尿路感染            1             0
              治疗 6 个月后,27 例患者脾脏缩小,其中 24 例患者                             消化系统
                                                                         腹胀              4             1
          的脾脏长径和/或厚径缩小(包括2例血小板计数<50×                                     腹泻              4             0
          10  L 的患者)。10例患者的脾脏长径缩小≥35%,8例                                 转氨酶升高           5             0
            9
              -1
                                                                         消化道出血           1             1
          患者的厚径缩小≥35%,8 例患者的脾脏长径和厚径同
                                                                        肾脏系统
          时缩小≥35%。治疗前 12 例脾脏正常患者在治疗后脾                                    肌酐升高            1             0
          脏仍正常(包括 1 例治疗前脾大患者因巨脾行脾切                                      血管系统
                                                                         下肢深静脉血栓         1             1
          除术)。                                                          全身性疾病
              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脾脏长径、厚径均显著短于治                                    水肿              2             0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14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14    · 1783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