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中国药房》2025年7期
P. 23

重点监控药品是指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                         1.2.1 函询专家遴选
          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                               从全国 5 个省市(涵盖了发达省会城市和相对欠发

          物制品。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于 2019 年 7 月和 2023 年                  达地市)的18所三级医疗机构(涵盖了综合和专科医疗
          1 月发布了第一、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                          机构)中选择工作领域为药学、医务、财务和医保方面的
          录》,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也纳为了国家三级公立医                           权威专家作为本研究的咨询专家,以保证其代表性。纳
          院绩效考核指标。与第一批重点监控药品相比,第二批                           入标准:(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副高级及以
          涉及的种类更多,且多为治疗性用药,医疗机构无法采                           上职称;(3)从事药学、医务、医保或财务管理工作10年
          用第一批重点监控药品“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以上;(4)有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经验;(5)自愿参加本次
          多省市卫生健康委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如《关于贯彻                           研究并愿意接受多轮函询。排除标准:(1)发生过重大
          执行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                            业务过失或管理失误事件;(2)与本研究存在潜在利益

         (皖卫医秘〔2023〕19 号)、《关于做好全省重点监控合理                      冲突。
          用药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黑卫医函〔2023〕49 号)等,                     1.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要求医疗机构应合理配备重点监控药品,制定相应临床                               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咨询专家发送并回收问卷。
          应用技术规范进行管理,不得以某药品纳入了重点监控                           问卷包括3个部分内容:(1)致专家信——介绍项目背景
          药品目录为由限制其合理使用。在此形势下,如何规范                           和问卷填写要求;(2)专家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职称、
          管理和合理使用重点监控药品是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                            专业和工作年限等;(3)问卷主体——包括重点监控药
              [1]
          难题 ,建立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十分                           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表,指标修
          必要。因此,本研究采用改进德尔菲法,在现有政策文                           改及原因,对各指标的熟悉程度(Cs )和判断依据(Ca )评
          件的基础上,补充、细化并优化了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                           分表。其中,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采用 Likert
          药管理指标,旨在引导临床合理使用重点监控药品,持                           5 级评分法评价 。Cs和 Ca由咨询专家自行赋分——Cs
                                                                           [6]
          续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分为非常熟悉、比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熟悉,评分

          1 资料与方法                                            依次为 5~1 分,Cs=专家赋分/满分;Ca包括理论分析、
          1.1 文献检索和指标框架初步拟定                                  实践经验、同行了解、个人直觉4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评
              以“重点监控药品”“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辅助                       分均为 3~1 分,Ca=(实践经验得分×0.5+理论分析得
          用药”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检                          分×0.3+同行了解得分×0.1+个人直觉得分×0.1)/
                                                                 [7]
          索2019年7月-2024年6月发表的文献。结果,共检索                       满分 。
          到重点监控药品相关文献 180 篇,删除重复文献 51 篇,                     1.2.3 德尔菲法咨询及相关指标计算

          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剔除 106 篇,阅读全文后剔除 19 篇,                         采用德尔菲法对第一轮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和修改,
          最终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研究文献 4 篇                [2―5] ;此外,在    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再次发放问卷进行咨询,直
          国家及各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网站检索到重点监控                            至专家咨询意见基本一致,满足德尔菲法的要求时,结
          药品管理相关文件8篇。本课题组参考纳入文献和相关                           束专家咨询。具体评价指标如下:
          文件中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指标,结合实践经                              (1)Cj:Cj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回收的有效问卷数/
          验,从药品采购使用和合理用药2个方面出发,着手于安                          发出的问卷数)表示,数值越大说明专家对该研究的关
          全性、经济性、可及性、临床使用情况和用药合理性5个                          心和合作程度越高。当 Cj>0.70 可认为专家积极性
                                                                 [8]
          维度,初步拟定了包含 2 个一级指标、5 个二级指标、14                      较高 。
          个三级指标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框架,纳                              (2)Cr:Cr 为 Ca 与 Cs 的算术平均值,范围为 0~1。
                                                                                           [9]
          入第一轮专家咨询。                                          Cr≥0.70表示专家具有较高权威性 。
          1.2 改进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                                      (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专家意见集中

              采用改进德尔菲法,选择相关专家进行 2 轮问卷咨                       程度采用专家对某一指标评分的均值、满分比(评满分
          询,根据专家积极系数(Cj )、权威系数(Cr)、意见集中程                     的专家数/专家总数×100%)和变异系数(Cv )表示。均
          度和协调程度,确定最终指标,进而建立医疗机构重点                           值和满分比越大表示该指标的重要性越高或可操作性
                                                                                          [10]
          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                                    越强,Cv越小说明专家意见越集中 。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7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7    · 785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