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中国药房》2025年3期
P. 123
[24]
用简单,只需要用手指轻按眼表即可完成;给药后,针头 菌性角膜炎的体外实验中,Bhatnagar等 将贝西沙星装
2
即溶解在眼内组织中,只需将底座从眼表移除即可。这 载在总面积为1 cm 的DMN内,发现其穿透角膜深度可
种操作类似佩戴角膜接触镜,其最大的好处是一次性注 达 200 μm,并在 5 min 内就完全溶解在角膜中,且在角
射药物,不用缩回针头,可保持眼球系统闭合。Roy等 [19] 膜组织中检测到的贝西沙星浓度高于使用贝西沙星滴
设计出了一种基于角膜接触镜的 DMN,用于输送小分 眼液后的浓度;同时,DMN 还可以缓慢释放药物,延长
[25]
子药物(如毛果芸香碱),其针头由可溶解并具有生物相 药物作用时间,显著降低局部用药频率。Cui 等 将噬
容性的材料制成,无需从目标组织中取出,因此没有针 菌体装置在微针中并注射到被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眼
头断裂留在眼内的风险,也没有损伤性医疗废物,同时 角膜中,发现菌落数量在 24 h 内急剧下降,且在 48 h 内
[26]
[20]
针头的形状设计、生产和使用也相对灵活 。Fitaihi 持续保持低水平状态。Fang 等 将一种有抗菌作用的
等 发明了一种高精度 3D 打印的 DMN,经过不同针尖 石墨烯基材料封装在微针中并注射到被金黄色葡萄球
[21]
长度和斜刺角度的测试,发现25 µm的针头长度和67.5° 菌诱导的细菌性角膜炎感染的兔眼角膜中,结果显示,
的斜刺角度是最佳条件;在猪眼球实验中,该DMN可插 该微针制剂可以明显降低细菌存活率,且抑菌活性与石
入角膜0.772 mm、巩膜0.865 mm。 墨烯基材料的浓度成正比。Jiang 等 将带有银离子的
[27]
DMN 可以很快地将药物递送至眼内,且针头属于 纳米材料和西罗莫司一起封装在微针中并用于细菌性
可溶性材料,对眼部损伤小,对于眼前节给药有着独特 角膜炎大鼠模型,结果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抗菌活性、优
的优势。但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溶性的针头 越的抗血管生成和抗炎效果。上述内容均表明眼用微
在眼表泪液湿度下会迅速丧失机械强度;可溶性针头与 针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性角膜炎有很大潜力。
水溶性聚合物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每个人的角膜曲率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较
[28]
不同,微针贴片最外侧区域的针头可能无法有效插入, 高的感染性角膜病。Mahfufah 等 将氟康唑溶入 DMN
导致给药剂量与药物分布可能会有误差,等等。因此, 用于干预猪眼真菌性角膜炎,结果显示,与氟康唑滴眼
今后的研究可集中于 DMN 的针头形状、可溶性设计等 液及眼膏相比,经氟康唑微针干预的真菌菌落数最少。
方面。 Shi等 发明了一种载有氟康唑的贴剂型DMN,该DMN
[29]
2.4 CMN 可穿透角膜上皮而不会产生刺激性,并可使药物在结膜
CMN 的工作原理是将治疗药物预先涂在针尖,刺 囊中的停留时间延长2.5 h;与传统眼药水给药或角膜基
入目标眼组织后,药物可释放在作用部位或迅速在眼内 质内注射给药相比,该 DMN 具有更高的药物生物利用
溶解,从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与 DMN 的区别是, 度,可用于改善兔的真菌性角膜炎。两性霉素B是治疗
CMN的针头是不锈钢、硅、金属等,不具有生物降解性。 眼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其脂溶性和水溶性都较
与未涂层微针瞬间释放全部药物相比,CMN 能够逐渐 差,难以穿透角膜进入眼内达到治疗浓度。Albadr 等 [30]
[22]
释放药物,延长释药时间 。与传统滴眼液、眼膏或凝 将两性霉素B装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载体材质中,通过
胶相比,CMN 可避开眼部屏障将药物输送至眼内并可 DMN 成功地将两性霉素 B 注射到猪眼角膜内,并能持
停留在某个部位,形成眼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库房”,大 续地释放药物。
大提升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Jakka 等 将带有伏立康 针对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目前需要克服的主要问
[23]
唑的CMN刺入猪眼,发现1 h后针头仍完好无损,6 h内 题在于如何使药物穿透角膜屏障到达治疗部位,而眼用
猪眼玻璃体中的药物浓度仍在逐渐增加,表明 CMN 能 微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将其他抗菌材料融合在
够在眼内持续释放药物。 一起,增强了治疗效果;同时,眼用微针可以在角膜或前
CMN 的针头不用留在眼内待降解,可以延缓药物 房中持续释放药物,在有治疗效果的同时兼顾了给药的
有效成分的释放,能预测释放速率或药物浓度,较DMN 持久性,从而降低了给药频率,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
有一定的优势。但CMN也存在特定的缺陷,如:只能将 但目前针对感染性角膜炎的眼用微针研究正处在动物
药物装载到针头表面,限制了装载药物的总剂量;涂层 实验阶段,尚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
分布不均或材料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药物释放速率不 3.2 青光眼
稳定;插入后再将实心针头拔出,操作可重复性较差。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控制眼压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解决上述几个缺陷特别是 以延缓疾病进展,目前的治疗方式为每天多次、通过正
CMN药物在眼内的释放等问题。 确使用方式将滴眼液滴入结膜囊,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
3 微针给药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依从性,且不良反应较多——有研究发现,8%~53% 的
3.1 感染性角膜炎 患者在眼部或全身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发生了不良反
[31]
[17]
角膜特有的生理屏障,使得局部外用药物很难穿透 应 。在一项针对青光眼的研究中,Yadav等 采用毛果
其中,而微针递送显示出良好的穿透效果。一项有关细 芸香碱覆盖的 CMN 刺入猪眼巩膜,能使药物迅速溶解
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3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 36 No. 3 · 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