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中国药房》2023年22期
P. 119
表2 队列研究按对照组不同用药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 0
异质性
对照组药物 纳入研究数 效应模型 RR(95%CI) P 0.5
P I /%
2
新型β-内酰胺及其 4 [7―8,10―11] 0.43 0 固定效应模型 2.15(1.65,2.80)<0.000 01 ( log[RR] ) 1.0
酶抑制剂类药物 SE
替加环素 4 [9,23,30,32] 0.10 51 随机效应模型 2.57(1.23,5.40) 0.01 1.5
氨苄西林舒巴坦 2 [18,20] 0.81 0 固定效应模型 1.02(0.60,1.73) 0.95
碳青霉烯类药物 3 [25,28,36] 0.17 48 固定效应模型 0.95(0.20,4.53) 0.95 2.0
0.01 0.1 1.0 10 100
氨基糖苷类药物 2 [26,37] 0.52 0 固定效应模型 1.37(0.76,2.46) 0.29
RR
其他药物 12 [12―13,16,19,21,24,27,29,31,33―35] <0.000 01 83 随机效应模型 1.38(0.97,1.98) 0.08
图7 肾毒性发生率的倒漏斗图
照组(P<0.05);使用 RIFLE 标准、血肌酐>2 mg/dL、其
[8]
发生率为 33.33% 的结果相似,但与 Doremus 等 研究发
他标准时,两组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3]
学意义(P>0.05),详见表3。 现多黏菌素致肾毒性发生率为23.80%及Alotaibi等 研
究显示51.56%的多黏菌素使用者发生了肾毒性的结果
表3 队列研究按不同肾毒性标准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
不同。这可能与多黏菌素给药剂量、患者的基础肾功能
异质性
肾毒性标准 纳入研究数 效应模型 RR(95%CI) P
P I /% 及是否联用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等因素有关。多黏
2
KDIGO标准 6 [7,9,12―13,16,37] 0.01 66 随机效应模型 1.83(1.42,2.36) <0.000 01 菌素引起肾毒性的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由于多黏
RIFLE标准 4 [10―11,19,29] 0.000 2 88 随机效应模型 1.68(0.77,3.69) 0.19
菌素经肾小球滤过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大量积
RRT标准 2 [8,18] 0.91 0 固定效应模型 1.78(1.21,2.62) 0.003 聚于肾近端小管中,随后经死亡受体激活、线粒体损伤、
血肌酐升高0.5倍标准 3 [24,26,33] 0.68 0 固定效应模型 1.91(1.04,3.53) 0.04
血肌酐>2 mg/dL标准 2 [25,34] 0.02 83 随机效应模型 1.19(0.30,4.78) 0.81 内质网功能改变、氧化应激和自噬等一系列过程,最终
[44]
其他标准 10 [20―21,23,27―28,30―32,35―36] 0.000 3 74 随机效应模型 1.41(0.73,2.73) 0.31 导致肾脏细胞凋亡 。高龄、肥胖、低蛋白血症、糖尿
病、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
2.3.2 多黏菌素B与多黏菌素E比较
药物、万古霉素、利福平等)均可增加患者发生急性肾损
6 项研究报道了多黏菌素 B 对比多黏菌素 E 的肾
[4]
伤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多黏菌素时应尽量避免可能
毒 性 发 生 率 [38-43] 。 各 研 究 间 有 统 计 学 异 质 性(P=
增加患者肾毒性风险的因素,避免与其他已知有肾毒性
2
0.000 1,I =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
的药物联用。
结果显示,使用多黏菌素E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高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多黏菌素患者的肾毒性发
于使用多黏菌素 B 患者[RR=0.57,95%CI(0.39,0.84),
生率显著高于使用新型 β-内酰胺及其酶抑制剂药物和
P=0.005],详见图6。
替加环素患者,但与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碳青霉烯类
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他类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抗菌药物的结构及作用机
制不同,使得其肾毒性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新型 β-内
酰胺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及较低的肾毒性,成为了治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
[8]
图6 多黏菌素 B 对比多黏菌素 E 致肾毒性发生率的 新手段 。但由于上述药物上市品种较少,在目前治疗
Meta分析森林图 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药物较少的情况下,多黏菌
2.4 敏感性分析 素仍然是治疗此类感染相对安全的药物。亚组分析结
果还显示,在使用 KDIGO 标准、RRT 标准、血肌酐升高
以肾毒性发生率为指标,在逐一剔除纳入研究后,
结果显示,剔除后的合并效应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提 0.5 倍标准时,试验组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示本研究结果基本稳健。 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多黏菌素引起的肾损伤多为轻
2.5 发表偏倚分析 中度损伤,严重肾损伤发生较少。
以肾毒性发生率为指标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 多黏菌素 B 对比多黏菌素 E肾毒性的结果显示,使
各研究散点基本在倒漏斗范围内,表明本研究存在发表 用多黏菌素 E 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多黏
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果见图7。 菌素 B 患者。非肾脏清除机制被认为是多黏菌素 B 的
[38]
3 讨论 主要清除途径 ,而多黏菌素 E 在体内有 60%~70% 经
本研究结果显示,RCT中多黏菌素致肾毒性发生率 肾脏排出,可在尿液中维持较高的杀菌浓度,适用于尿
为 35.21%,队列研究中多黏菌素致肾毒性发生率为 路感染的治疗,侵袭性感染时可优先选择肾毒性发生风
[10]
31.72%,这与 Almangour 等 研究中多黏菌素致肾毒性 险较低的多黏菌素B。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22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22 · 2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