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中国药房》2023年19期
P. 118
表5 75例DILI第一怀疑药物药理分布 工作量巨大;而相反,如果先通过系统预先评审,再由药
排序 药理分类 例数(占比/%) 药物(例数) 师有目的地进行问题确认,其工作相对而言会简化很
1 二氢吡啶类 7(9.33) 氨氯地平(4)、贝那普利(1)、硝苯地平(2) 多,可以极大提高审核效率。采用人机耦合的方式开展
2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6(8.00) 阿托伐他汀钙(6)
3 质子泵抑制剂 6(8.00) 奥美拉唑(6) 全部住院病历 DILI 的监测工作,在保证准确率、召回率
4 三代头孢菌素 5(6.67) 头孢曲松(5) 的基础上,同时也提升了时效性,有助于 DILI 的早期确
5 硝咪唑类 5(6.67) 甲硝唑(5)
6 苯胺类 4(5.33) 氨酚羟考酮(4) 诊和干预。
7 利胆药 4(5.33) 熊去氧胆酸(4) 19 445 例住院病历共检出 DILI 病例 75 例,DILI 的
8 青霉素类 4(5.33)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 发生率为 385.70/10 万人,而据 2019 年的一项多中心研
9 β受体阻滞剂 3(4.00) 美托洛尔(3)
[4]
10 环氧酶抑制剂 3(4.00) 布洛芬(1)、双氯芬酸(1)、吲哚美辛(1) 究结果显示,我国 DILI 的发生率为 23.80/10 万人 。两
11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3(4.00) 丙戊酸钠(2)、普瑞巴林(1) 者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为:(1)人工监测通常是在肝
12 喹诺酮类 3(4.00) 莫西沙星(1)、左氧氟沙星(2)
13 潴钾利尿剂 3(4.00) 螺内酯(3) 损伤中后期才会发现,而本系统可以对全部住院病历数
14 α-糖苷酶抑制剂 2(2.67) 阿卡波糖(2) 据进行主动监测,尤其是对肝损伤早期的信号识别更及
3 讨论 时,提升了DILI早期诊断率;(2)通过制定高风险药品目
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低发病率是导致 DILI 诊断 录,系统可以同时对目录内全部药物开展DILI的评价并
困难的主要原因,临床诊断 DILI 时通常需要根据既往 进行对比;(3)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DILI 的上报主要
史、病程、功能化验、肝脏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肝损 以医师/护士主动上报为主,存在人为漏报的可能性。
伤原因以及结合用药史等因素综合评判。目前可用于 75例DILI患者中,以男性为主(61.33%);60岁以上
DILI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 年龄患者多见(56.0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11]
南》 推 荐 的 整 合 证 据 链(integrated evidence chain, (69.33%),其次为胆汁淤积型(28.00%),混合型相对少
IEC)、RUCAM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推荐的结构化专 见(2.67%);潜伏期主要集中在 5~90 d(62.67%),<5 d
家 观 点 程 序(structured expert opinion procedure, 次之(36.00%),>90 d 仅有 1 例。RUCAM 评分在 3~5
[12]
SEOP) 。其中 RUCAM 因其客观性、诊断准确性以及 分 之 间 的 最 多(66.67%),6~8 分 之 间 的 次 之
易 操 作 性 [13―14] ,被 国 内 外 指 南 和 研 究 推 荐 使 用 。
(28.00%),>8 分仅有 4 例(5.33%)。75 例 DILI 中第一
RUCAM量表分为服药至发病时间、病程、危险因素、伴
怀疑药物的药理分类主要为二氢吡啶类、HMG CoA 还
随用药、非药物性肝损伤因素、药物既往肝损伤毒性、再
原酶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主要药物有阿托伐他汀、
用药反应7项,其中服药至发病时间、伴随用药2项评分
奥美拉唑、头孢曲松、甲硝唑等,这提醒医师/临床药师使
数据来源相对简单、客观,但其他5项评分的开展均需要
用此类药物时应关注DILI的发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对全部住院病历数据资料进行检索,且存在遗漏和主观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系统早期的肝损伤
判断差异,最终影响 RUCAM 的客观性和准确率。此
信号识别主要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提升来响应,而对于
外,人工利用 RUCAM 开展 DILI 的监测工作,也面临着
肝功能检查、临床症状表现上已存在肝损伤表现的病例
时效性差和人力成本高的问题,这也制约着临床DILI的
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延迟;此外本系统目前的数据主要来
早期诊断和治疗。
源于同一家医院6个月的住院病历,尚未开展多中心数
本研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医学/药学知识库
据的测试。以上问题,本研究团队会继续完善并积极开
技术,实现对全部住院病历数据挖掘和利用,基于
展多中心测试,期望协助临床进行 DILI 的早监测、早诊
RUCAM 开发首套 DILI-SAS。本研究采用人机耦合的
断、早干预。
方式对19 445例住院病历进行监测和系统性能验证,准
4 结语
确率为 91.95%,召回率为 93.20%。按照 RUCAM 评分
进行分层后,发现系统共监测出 4 例 RUCAM>8 分的 DILI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但缺乏特异
DILI事件,准确率和召回率均为100%,表明系统对于临 性标志物以及开展人工独立监测效率低等因素是导致
床证据确切、干扰因素较少的DILI事件的监测和评估能 临床 DILI 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医学自然语言技
力与人工一致,但目前只有4例,数据量较少,有待后续 术开发 DILI 监测与评价系统,以人机耦合的方式开展
验证及完善。此外,采用人机耦合的方式开展全部住院 DILI的监测和药物关联性评价,有助于发掘真实世界下
病历监测的效率仅为0.075 min/(份·人),较人工独立评 的 DILI 事件,在保障准确率和召回率的基础上,同时提
审的效率提升约60倍。这是因为住院病历内容复杂,人 升了工作效率。DILI-SAS的研发为临床DILI的早期识
工独立评审需要查阅所有病历资料再进行逐项评判,其 别、诊断、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
· 2412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9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