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中国药房》2023年17期
P. 11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35.35%),同时应用氯化钾注射液和缓释片者有8例
项目 正常组(n=61) 低钾血症组(n=60) 统计量 P (8.08%),同时应用氯化钾口服溶液和缓释片者有 1 例
性别[例(%)] 17.200 0.823 (1.01%),3 种钾剂剂型均应用者有 5 例(5.05%)。治疗
女 23(37.70) 28(46.67)
男 38(62.30) 32(53.33) 过程中未应用钾剂者有22例(18.18%)。
年龄(x±s)/岁 55.78±17.39 56.98±20.26 -0.309 0.118 从钾剂使用情况来看,低钾血症组患者治疗时出现
体重(x±s)/kg 57.66±11.76 54.12±9.27 1.682 0.322 低钾血症的时间显著长于正常组(P<0.05);中、重度低
有吸烟史/例(%) 18(29.51) 20(33.33) 1.368 0.242
有饮酒史/例(%) 24(39.34) 15(25.00) 0.000 1.000 钾血症组患者每日补钾剂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
基础血清肌酐水平[M(IQR)]/ 80.05(58.30) 70.80(58.11) -1.235 0.217 0.05);中度低钾血症组患者的总补钾天数显著长于正常
(μmol/L) 组(P<0.05)。结果见表3。
基础肌酐清除率[M(IQR)]/ 66.30(34.15) 61.55(49.56) -0.246 0.805
(mL/min) 表3 两组患者钾剂补充情况比较[M(IQR)]
基础肾功能不全/例(%) 27(44.26) 26(43.33) 0.007 0.934 低钾血症组(n=60)
感染部位/例(%) 19.294 0.056 项目 正常组 轻度低钾血症组 中度低钾血症组 重度低钾血症组
肺部感染 28(45.90) 29(48.33) (n=61) (n=28) (n=22) (n=10)
伤口感染 3(4.92) 0(0) 每日补钾剂量/(mg/d) 75(200) 200(265) 280(440) a 365(379) a
尿路感染 3(4.92) 7(11.67) 治疗时出现低钾血症的时间/d 0(0) 2(3) a 3(3) a 4.5(4) a
血流感染 1(1.64) 2(3.33) 总补钾天数/d 2.5(11) 11(16) 16(18) a 14(21)
腹腔感染 2(3.28) 6(10.00)
a:与正常组比较,P<0.05。
颅内感染 1(1.64) 6(10.00)
感染菌种/例(%) 13.938 0.125 2.5 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白色念珠菌 10(16.39) 11(18.33) 2.5.1 单因素分析结果
热带念珠菌 10(16.39) 8(13.33)
光滑念珠菌 1(1.64) 5(8.33) 在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之前,对本研究收集的 14
近平滑念珠菌 0(0) 8(13.33) 个影响因素(表4)进行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
饮食情况/例(%) 0.167 0.683 因子均小于10,表明纳入的影响因素之间不存在明显的
普食 38(62.30) 41(68.33)
流质饮食 22(36.07) 18(30.00) 共线性,提示所有纳入的影响因素均有意义。将所有影
禁食 1(1.64) 1(1.67) 响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基础血清钾浓度(x±s)/(mmol/L) 4.17±0.55 3.83±0.67 2.695 0.282 累积剂量≥200 mg和治疗天数≥5 d对两性霉素B脂质
联用影响血清钾的药物/例(%) 3.534 0.060
万古霉素 9(14.75) 8(13.33) 体引起低钾血症有显著影响(P<0.05)。
甘露醇 1(1.64) 1(1.67) 2.5.2 多因素分析结果
呋塞米 1(1.64) 2(3.33)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
托拉塞米 1(1.64) 1(1.67) 析。结果显示,累积剂量≥200 mg、基础低钾血症、治疗
胰岛素 4(6.56) 1(1.67)
糖皮质激素 2(3.28) 4(6.67) 天数≥5 d、体重<50 kg 均为引起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发
联用抗真菌药物/例(%) 1.042 0.307 生不同程度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见表5。
伏立康唑 3(4.92) 3(5.00)
氟康唑 1(1.64) 4(6.67) 3 讨论
卡泊芬净 2(3.28) 1(1.67) 3.1 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机制和发生率
两性霉素 B 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与肾小管的酸中
表2 两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情况比较[M
(IQR)] 毒反应有关,酸中毒可干扰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
[11]
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尿中钾离子排泄增加 。两性
低钾血症组(n=60)
正常组
项目 轻度低钾血症组 中度低钾血症组 重度低钾血症组 霉素 B 脂质体相较于两性霉素 B 拥有复杂的双层药物
(n=61)
(n=28) (n=22) (n=10) 包封膜,可阻止两性霉素B被裂解酶水解从而增加进入
维持剂量/(mg/kg) 0.58(0.45) 0.82(0.30) a 0.93(0.41) a 0.98(0.77) a
最大日剂量/mg 30(24) 50(10) 50(10) 50(48) a 感染部位的药量,起到在真菌感染部位浓集的作用,进
累积剂量/mg 155(109) 350(280) a 450(491) a 850(971) a 而 减 少 肾 毒 性 ,且 引 起 低 钾 血 症 的 发 生 率 相 对 更
治疗天数/d 6.5(5) 10(7) a 13(12) a 15(11) a 低 [12―13] 。两性霉素B引起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5%~
a:与正常组比较,P<0.05。 90%,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可降低至 12%~51% [7,14―15] 。
2.4 两组患者钾剂补充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发生率
121 例患者中,有 99 例(81.82%)在应用两性霉素 B (34.71%)与文献报道相近,但在使用该药期间依然要密
脂质体的同时进行了补钾治疗,其中仅应用氯化钾注射 切监测血清钾水平及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液治疗者有 26 例(26.26%),仅应用氯化钾缓释片治疗 3.2 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
者有 3 例(3.03%),仅应用氯化钾口服溶液治疗者有 21 3.2.1 基础低钾血症
例(21.21%),同时应用氯化钾注射液和口服溶液者有35 基础低钾血症是本研究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7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7 · 2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