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中国药房2023年10期
P. 97
药的基础上加用PPI,包括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 2 结果
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6379,规格 20 mg 2.1 两组患者完成研究情况
(按C17H19N3O3S计)] 20 mg,qd;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江苏 观察组有 2 例患者、对照组有 9 例患者因服用泊沙
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53,规格40 mg 康唑不足 7 d(泊沙康唑服用 7 d 患者血药浓度可达稳
(按C17H19N3O3S计)] 40 mg,qd;注射用雷贝拉唑钠[江苏 态)即出院而终止研究,故观察组最终纳入患者18例,对
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40124,规格 20 照组纳入患者11例。
mg]20 mg,qd;泮 托 拉 唑 钠 肠 溶 片 [ 印 度 Aurobindo 2.2 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指标比较
Pharma Limited,国药准字 HJ20200063,规格 40 mg(按 观察组患者的IFD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药浓
C16H15F2N3O4S计)]40 mg,qd。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均未服 度达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用其他可能影响泊沙康唑血液浓度的药物,若出现曲霉 表2 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指标比较[例(%%)]
菌或念珠菌等相关真菌感染症状及体征,应立即给予相 组别 n IFD发生率 血药浓度达标率
对照组 11 1(9.09) 11(100)
应治疗。所有患者的用药疗程均为4周。
观察组 18 5(27.78) a 8(44.44) a
1.4 血药浓度检测 a:与对照组比较,P<0.05
所有患者分别于服用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后的第
2.3 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指标比较
7、14、21、28 天早晨,在当天服用第1剂药物前30 min内
两组患者发生 IFD 预防到突破时间、IFD 相关病死
采集患者静脉血 2 mL。以泊沙康唑-d4 为内标,采用蛋
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白质沉淀法对血浆样本进行预处理,使用 Waters Ac‐
0.05),均未出现因IFD导致死亡的患者。结果见表3。
quity TQD 质谱仪(美国 Waters 公司),采用如下色谱条
表3 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指标比较
件进样检测:以 ACQUITY UPLC BEH C18 (2.1 mm×50 感染患者治疗情况/[例(%)]
mm,1.7 μm)为色谱柱,以0.2%甲酸-2 mmol/L乙酸铵溶 组别 n 发生IFD预防到突破 IFD相关病死 两性霉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时间M(P 25,P 75)/d 率/[例(%)]
液(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0.4 min, 素B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卡泊芬净
对照组 11 12.00 0(0) 0(0) 0(0) 1(9.09) 0(0)
5%B;0.4~0.8 min,5%B→99%B;0.8~1.2 min,99%B;
观察组 18 10.50(8.00,13.00) 0(0) 1(5.56) 2(11.11) 1(5.56) 1(5.56)
1.2~1.5 min,99%B→5%B;1.5~2.5 min,5%B),流速为
2.4 两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比较
0.4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10 μL。
本研究共采集到血浆样本49个,其中观察组36个、
1.5 观察指标
对照组13个(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55 d,故
1.5.1 主要终点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IFD
未能采集到患者服用泊沙康唑后第 21、28 天的血浆样
发生率、血药浓度达标率。IFD 发生率=开始预防性应
本)。用药第7天,观察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显著
用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至停药后7 d内出现新发IFD例
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第14 天,两组患者的泊沙康
数/总例数×100%。以 700 ng/mL 为泊沙康唑目标浓
唑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度 ,血药浓度达标率=泊沙康唑血药浓度>700 ng/mL 见表4。
[2]
例数/总例数×100%。
表4 两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比较(x±s,ng/mL)
1.5.2 次要终点指标 本研究的次要终点指标为:发生 组别 n 第7天 第14 天 第21 天 第28天
IFD预防到突破时间、IFD相关病死率、感染患者治疗情 对照组 11 602.43±331.17 895.53±537.43 - -
况及两组患者使用泊沙康唑后第7、14、21、28 天的血药 观察组 18 572.30±298.33 a 668.39±381.05 686.74±243.32 977.06±443.81
-:表示无相应数据;a:与对照组比较,P<0.05
浓度。发生 IFD 预防到突破时间指从开始预防性使用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泊沙康唑到发生IFD的时间。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1.5.3 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指患者接受泊沙康唑治疗
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泊沙康唑不良事件
后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有因果关系,包
而停药的情况。结果见表5。
括任何意外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如中性粒细
表5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胞减少性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肝功能异常、肺部影像
中性粒细胞 C反应蛋白 天冬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 肺部影像学
学进展)等。 组别 n
减少性发热 升高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升高 进展
1.6 统计学方法 对照组 11 2(18.18) 4(36.36) 4(36.36) 2(18.18) 3(27.27)
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 观察组 18 5(27.78) 5(27.78) 6(33.33) 7(38.89) 4(22.22)
2
料以例数或占比表示,采用 χ 检验;计量资料以 x±s 3 讨论
或 M(P25,P75 )表示,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泊沙康唑口服吸收后,较少经过肝脏 CYP450 酶代
检验水准α=0.05。 谢,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有15%经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0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0 · 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