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中国药房》2023年6期
P. 76
质量浓度均为1.00 mg/mL的单一对照品溶液。 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以待测成分的质
2.2.2 内标工作液 精密称取内标对照品,用 0.2% 甲 量浓度为横坐标(x)、待测成分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为
2
酸溶液溶解并定容,制得内标质量浓度为1.00 mg/mL的 纵坐标(y),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权重系数为1/x)进行
储备液;取上述储备液适量,用 0.2% 甲酸溶液稀释,制 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多黏菌素 B1 的回归方程为 y=
得质量浓度为5 000 ng/mL的内标工作液。 0.000 783x-0.009 61(r=0.997 8),检测质量浓度的线
2.2.3 标准曲线血浆样品和质控血浆样品 取“2.2.1” 性范围为 200~20 000 ng/mL,定量下限为 200 ng/mL;
项下各单一对照品溶液,用0.2%甲酸溶液稀释,制得多 多黏菌素 B2 的回归方程为 y=0.001 96x+0.010 1(r=
黏菌素 B1 质量浓度分别为 5.00、10.0、25.0、50.0、100、 0.995 6),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0~5 000 ng/mL,
250、500 mg/L 和多黏菌素 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1.25、 定量下限为50 ng/mL。
2.50、6.25、12.5、25.0、62.5、125 mg/L的标准系列溶液,以 2.4.3 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取“2.2.3”项下定量下限
及多黏菌素 B1 质量浓度分别为 5.00、10.0、50.0、400 质量浓度(多黏菌素 B1、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200、50
mg/L 和多黏菌素 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1.25、2.50、12.5、 ng/mL)和低、中、高质量浓度(多黏菌素 B1 质量浓度分
100 mg/L 的质控溶液。取上述标准系列溶液和质控溶 别为 400、2 000、16 000 ng/mL,B2 为 100、500、4 000
液 20 μL,加入空白血浆 480 μL,制得多黏菌素 B1 质量 ng/mL,下同)的质控血浆样品,各质量浓度平行5份,按
浓度分别为 200、400、1 000、2 000、4 000、10 000、20 000 “2.3”项下方法处理后,再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
析,考察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 3 d,考察日间精密度。
ng/mL 和多黏菌素 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50、100、250、
将实测质量浓度与理论质量浓度进行比较,以相对误
500、1 000、2 500、5 000 ng/mL 的系列标准曲线血浆样
差(relative error,RE)考察准确度。结果显示,多黏菌
品,以及多黏菌素 B1 质量浓度分别为 200、400、2 000、
素 B1 日内(n=5)、日间(n=15)精密度的 RSD 均不高
16 000 ng/mL 和多黏菌素 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50、100、
于7.21%,RE为-8.30%~3.38%;多黏菌素B2日内(n=
500、4 000 ng/mL的质控血浆样品。
5)、日间(n=15)精密度的 RSD 均不高于 12.06%,RE
2.3 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
为-10.88%~-1.20%。结果见表1。
取血浆样品 200 μL,加入“2.2.2”项下内标工作液
2.4.4 提取回收率 取“2.2.3”项下低、中、高质量浓度
20 μL,加入 5% 三氯乙酸溶液 150 μL,混匀 2 min,以
质控血浆样品,各质量浓度平行 5 份,按“2.3”项下方法
15 000 r/min 离心 20 min,取上清液 120 μL,加入水(含
处理后,再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
0.5%甲酸)360 μL稀释,再次混匀2 min,以15 000 r/min
(A)。另取空白血浆,按“2.3”项下方法处理(不加内标)
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样测定。
后,取上清液作为空白基质,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多黏
2.4 方法学考察
菌素B1、B2对照品溶液和内标工作液,使最终质量浓度
参照 2020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9012” 对
[12]
分别与低、中、高质量浓度质控血浆样品对应,各质量浓
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稳
度平行 5 份,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
定性、回收率、基质效应进行验证。
积(B)。按下式计算提取回收率:提取回收率=A/B×
2.4.1 专属性考察 取 6 个不同来源的空白血浆 200
100%。结果显示,多黏菌素 B1、B2 的平均提取回收率
μL,加入0.2%甲酸溶液(不含内标)20 μL,按“2.3”项下
分别为 103.04%~111.45%、111.73%~117.44%,RSD 均
“加入 5% 三氯乙酸溶液 150 μL……取上清液”操作,再
不高于10.45%(n=5)。结果见表2。
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图 2A)。 2.4.5 基质效应 分别取不同来源的空白血浆200 μL,
取“2.2.3”项下系列标准曲线血浆样品200 μL(多黏菌素 按“2.3”项下方法处理(不加内标)后,取上清液作为空白
B1、B2 质量浓度分别为 200、50 ng/mL),按“2.3”项下方 基质,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多黏菌素B1、B2对照品溶液
法处理后,再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 和内标工作液,使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与低、高质量浓度
图(图 2B)。取患者给药前后的血浆样品,分别按“2.3” 质控血浆样品对应各质量浓度平行5份,按“2.1”项下检
项下方法处理后,再按“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 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C)。另按“2.2.3”项下方
录色谱图(图2C、图2D)。结果显示,多黏菌素B1、B2和 法用0.2%甲酸溶液替代空白血浆制备与上述质量浓度
内标的保留时间均约为2.7 min,不同来源的空白血浆在 对应的多黏菌素 B1、B2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工作液,按
待测成分保留时间附近均无干扰峰出现,表明在上述检 “2.1”项下检测条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D)。按下式
测条件下,空白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多黏菌素 计算多黏菌素B1、B2和内标的基质效应因子:基质效应
B1、B2 和内标的测定,方法专属性良好,符合生物样品 因子=C/D×100%。以多黏菌素 B1、B2 与内标基质效
[12]
定量分析要求 。 应因子的比值作为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结果显
2.4.2 线性关系和定量下限考察 取“2.2.3”项下系列 示,多黏菌素B1、B2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的RSD均
标准曲线血浆样品,按“2.3”项下方法处理后,再按“2.1” 不高于7.42%(n=5)。结果见表2。
· 706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6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