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中国药房》2022年18期
P. 125
纳米制剂可以克服传统纳米制剂靶向性差、免疫原性高
等缺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递药 转移 肿瘤
系统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该递药系统
靶向聚集
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巨噬细胞膜包裹
纳米粒
1 巨噬细胞的来源与类型
红细胞
巨噬细胞是造血系统中最具可塑性且功能多样的
肿瘤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源自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 靶向聚集
的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通过血液迁移到全身各组织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2]
及器官中发育成巨噬细胞 。炎症期间,离开血流的一
类巨噬细胞被运送至炎症部位,它们可自由穿梭于组织
间隙成为游离巨噬细胞;另一类定居于组织器官中的巨 血管
图1 MM-NPs靶向肿瘤组织过程的示意图
噬细胞,它们一般不再返回血液,而是参与组织修复、免
疫监视,被称为组织定居巨噬细胞,如肝脏中的肝巨噬 乳腺癌细胞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相互作用,可提高巨
细胞、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这些组织定居巨噬细 噬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显著抑制乳腺癌的肺转
胞在组织重塑和维持体内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移 。乳腺肿瘤分泌的趋化因子2与巨噬细胞膜上的表
[10]
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异质性,受到相应的 面趋化因子受体 2 结合,可促进 MM-NPs 向肿瘤部位聚
刺激后,可极化为经典活化的M1型和交替激活的M2型 集,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 。Xuan等 发现巨噬细
[11]
[12]
以维持细胞稳态。M1型巨噬细胞参与促炎反应并释放 胞膜包裹金纳米颗粒可在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实现长
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 循环,显著增强抗乳腺癌效果。Poudel 等 发现巨噬细
[13]
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 胞膜包裹硫化铜纳米粒通过光疗与化疗联合作用可改
子,以帮助宿主抵御病原体,常在炎症反应和肿瘤的早 善肿瘤的深层侵袭,增强抗乳腺癌效果。Rao 等 使用
[14]
期阶段出现 。M2 型巨噬细胞参与抗炎反应,可分泌 巨噬细胞膜包载新型荧光探针,利用巨噬细胞膜靶向肿
[4]
IL-4、IL-10、IL-13等抗炎细胞因子,以促进炎症消退、组 瘤能力,将荧光探针成功递送至肿瘤部位,可有效实现
织修复和伤口愈合,常在伤口愈合的早期阶段和肿瘤的 肿瘤体内成像。综上,MM-NPs不仅可凭借巨噬细胞膜
晚期阶段出现 。目前主要用 M1 型巨噬细胞作为药物 使纳米药物主动靶向乳腺癌的肺转移部位,延长纳米药
[5]
载体,以加强炎症反应。但某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抑制 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加乳腺癌部位的药物浓度,还
免疫反应,如用于骨组织修复的纳米材料,发挥抗炎作 可凭借纳米粒优异的化学和光学性能实现对癌症部位
用的M2型巨噬细胞是其理想的药物载体。 的光热治疗和高效的体内肿瘤成像。
2 MM-NPs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2.1.2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2.1 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据报道,结直肠癌的
肿瘤生长需要较多营养物质的流入与代谢物的排 发生发展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因而免疫治疗被认
[16]
[15]
出,当周围的环境无法满足其生长需求时,肿瘤会向周 为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有很大潜力 。王鹏 用巨噬细
围组织浸润,形成新生血管。但大部分新生血管不完 胞 膜 包 裹 10- 羟 基 喜 树 碱 的 聚 乳 酸 - 共 聚 乙 酸 [poly
整,无法正常运输氧气,导致形成缺氧、间质液体张力 (lactide-glycolide acid),PLGA]纳米粒,发现巨噬细胞膜
高、pH 低的肿瘤微环境 [6―7] 。肿瘤组织分泌的趋化因子 能显著增强结肠癌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同时减少巨噬
以及肿瘤内部缺氧坏死导致组织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 细胞对仿生纳米制剂的摄取,表明该仿生纳米制剂对结
都会招募体内的巨噬细胞向肿瘤富集。因此,巨噬细胞 肠癌细胞的靶向能力与免疫逃逸能力良好。Wang 等 [17]
[8]
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占实体瘤的50%以上 。 发现巨噬细胞-癌细胞融合膜包裹纳米制剂具有优越的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参与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能影响 免疫逃逸和同源黏附能力,表现出体内长期滞留以及靶
肿瘤微环境,基于此,MM-NPs可实现高肿瘤靶向性、低 向积累,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延长结直肠
[3]
免疫原性,其靶向肿瘤组织过程的示意图见图1 。 癌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综上,MM-NPs有望用于结直
2.1.1 乳腺癌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 肠癌的免疫治疗。
因之一。乳腺癌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主 2.1.3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性
[9]
要包括肺转移与骨转移 。多药耐药现象降低了肿瘤部 转化而形成的肿瘤,其患者病死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
位药物浓度,而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与肿瘤的高渗透、 的转移率较高,现有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痊愈。黑色素
长滞留效应相结合,使药物最大程度地富集于肿瘤部 瘤中的巨噬细胞含量为0~30%,在皮肤黑色素瘤、鼻窦
[18]
位。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膜上的整合素α4和整合素β1与 黑色素瘤的原发病变部位中均发现有巨噬细胞 。人
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18期 China Pharmacy 2022 Vol. 33 No. 18 ·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