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中国药房》2022年1期
P. 66
密度。结果显示,API 低、中、高质量浓度溶液吸光度的 100
90
日内 RSD 分别为 1.41%、0.70%、0.55%(n=6),均小于
80
2%,表明该方法精密度良好。(2)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 70
溶液适量,于室温下放置0、2、4、8、12、24 h后,采用紫外 60
可见分光光度计于34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考察稳 丰度/% 50
40
定性。结果显示,吸光度的 RSD 为 1.17%(n=6),表明 30
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 24 h 内稳定性良好。(3)重复 20
性试验:取“2.2”项下 API@SF 纳米粒,按“2.3.1”项下供 10
0
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6份样品溶液,采用紫外可 10 100 1 000 10 000
粒径/nm
见分光光度计于34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考察重复 图2 API@SF纳米粒的粒径分布
性。结果显示,吸光度的 RSD 为 0.73%(n=6),表明该
方法重复性良好。(4)加样回收率试验。取“2.3.1”项下
供试品溶液100 μL,共6份,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均加
入“2.3.1”项下 API 贮备液 100 μL,以 30%乙醇-DMSO
混合溶液定容,制成供试品溶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于 342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加样回收率。
结果显示,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78%(RSD=1.39%,
n=6),表明该方法准确度良好。
2.4 API@SF纳米粒的表征
2.4.1 形态、粒径及电位的考察 分别取 API 贮备液、
图3 API@SF纳米粒的透射电镜显微图
SF 溶液和 API@SF 纳米粒适量,置于西林瓶中,观察其
滤膜滤过;取续滤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 342
外观颜色。取 API@SF 纳米粒适量,以水稀释后,采用
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 API 的含
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Zeta 电位及多分散性指数
量,并计算 API@SF 纳米粒的载药量[载药量(%)=W e/
(polydispersity index,PDI)。 另 外 ,将 上 述 稀 释 后 的
Wm×100%,式中W e表示包封于该纳米粒中的药量,Wm表
API@SF 纳米粒混悬液滴在铜网上,以 1%磷钨酸溶液
示该纳米粒的总质量)。结果显示,3份API@SF纳米粒
染色60 s,用滤纸吸除多余染色液,于室温条件下自然干
的载药量分别为 5.24%、5.19%、5.18%,平均载药量为
燥后,采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制
5.20%(RSD=0.68%,n=3)。
备的 API@SF 纳米粒为淡黄色混悬液,呈单分散状态,
2.5 API@SF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考察
且无明显沉淀;其粒径分布均匀,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
参考文献[7,10]方法,以含 20%乙醇的 PBS(pH 分
约为 406.61 nm,PDI 为 0.154,Zeta 电位为-18.4 mV;透
射电镜观察发现,该纳米粒呈类球形。结果见图1、图2、 别为 5.0、7.4)为释放介质,将 API@SF 纳米粒置于截留
图3。 分子量为 14 000 Da 的透析袋中,然后浸入上述不同释
放介质(180 mL)中,并于 37 ℃条件下以 100 r/min 的搅
拌速率进行释放实验。在预定的时间点(0、0.5、1、2、4、
6、8、12、24、48 h)取样4 mL(同时补充4 mL释放介质),
以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将滤液以30%乙醇-DMSO混
合溶液适当稀释后,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342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 API 的累积释放率,并绘制该
API贮备液 API@SF纳米粒混悬液 SF溶液 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曲线,结果见图 4。由图 4 可知,在
图1 API@SF纳米粒的外观 pH 5.0 的释放介质中,该纳米粒释放 API 的速率相对较
2.4.2 API@SF 纳 米 粒 载 药 量 的 测 定 精 确 称 取 快,在 48 h 时的累积释放率约为 90%;而在 pH 7.4 的释
API@SF 纳米粒 2.1 mg,共 3 份,加入 30%乙醇-DMSO 放介质中,该纳米粒释放 API 的速率相对较慢,在 48 h
混合溶液5.2 mL,超声使其充分溶解后,以0.45 μm微孔 时的累积释放率约为60%。
·60 · China Pharmacy 2022 Vol. 33 No. 1 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