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中国药房》2021年13期
P. 109
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根据历代本草古籍所记载的产 中记载“不及东阳(今浙江金华市)、新安(今安徽新安江
区,现代本草书籍对黄连进行了基原的确立,即为毛茛 流域、祁门等地)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说明黄
[23]
科黄连属植物黄连 C.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 C. 连产地发生了变迁,除了重庆、四川一带,还新增了东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南黄连 C. teeta Wall. 阳、新安和临海诸县等地,较秦汉时期而言,黄连的产地
的干燥根茎,黄连还存在另外的3个种及1个变种,如表 范围逐渐扩大。
1所示。 到了唐、宋、明时期,《新修本草》记载“今澧州(今湖
[24]
2.2 历代本草药图证据 南澧县东)者更胜” ,说明唐代除了四川产黄连,更以
历代本草药图对黄连的记载较少,宋代《证类本草》 湖南产黄连为道地。《本草图经》《本草品汇精要》皆表明
最早收录了黄连的2种药图(图1A、B),分别为澧州黄连 黄连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产者为胜 [13,25] ,这说明在唐、
[18]
和宣州黄连 。从图1中可知,澧州黄连多为单枝,叶片 宋、明一段时期内是以宣城为黄连的道地产区。明代
轮廓卵形、三全裂、边缘具极尖锯齿;而宣州黄连具有分 《本草蒙筌》记载“宣连出宣城,属南直隶,肥粗苗少,去
[21]
枝,须根细长且有结节,叶片轮廓掌形、边缘具锯齿。根 苗收者。川连出川省,瘦小苗多,带苗收者” ,这说明
据历代本草描述,可推断以上2种黄连可能为现在的雅 到了明代中期,“宣连”与“川连”都是比较道地的药材,
连和味连。后《本草纲目》四版也收录了黄连的药图,分 但二者在形态和生长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后
别为金陵本、江西本、钱本和张本 (图1C、D、E、F)。金 《本草纲目》记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
[19]
陵本所绘主要参考了《证类本草》“澧州黄连”图例,但作 良” ,这又重新将四川作为黄连道地的产区,也确立了
[14]
了简化,将原图3枚植株的根集合为一,地上部分合为1 “川连”的道地地位。清代开始的医籍皆重复前代的描
株叶苗;江西本则是根据金陵本进行翻绘;钱本是根据 述,皆以蜀郡、宣州或澧州为黄连道地产区。值得注意
《证类本草》中的“宣州黄连”翻绘;张本是根据钱本翻 的是《本经逢原》中提到云南以及东吴、日本等产地 [15] ,
绘。后清代《本草备要》根据钱本进行了黄连的重绘 [20] 提示此时黄连产区发生了变化,产地范围也不断地扩大
(图 1G)。黄连从宋代以后,渐以川产为道地,《本草蒙 增加。
筌》中收录了“雅州黄连”的药图 (图 1 H)。值得注意 20 世纪 50 年代后,黄连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
[21]
的是,《本草蒙筌》将《证类本草》中的“澧州黄连”标题改 川、贵州等地,并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
为了“雅州黄连”,这代表雅连的地位逐步得到了认可。 大量的栽培。由此可见,黄连在我国历史上东至泰山,
综上所述,历代黄连药图主要由《证类本草》中的 2 西达秦州(今甘肃天水)以及黄河以南地区广有分布,但
幅药图翻绘而来,其形态大抵相似,主要分为2种,即单 四川、重庆从古至今都是黄连的主产地。
枝、叶片卵形的澧州黄连和多枝、叶片掌形的宣州黄连。 4 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3 道地性考证 历代本草古籍对黄连的采收时间记载较少,主要沿
[22]
历代本草古籍记载的黄连产区见表2。从历代本草 袭了汉代《名医别录》中的“二月、八月采”的说法 ,即
医籍总结来看,黄连的产地主要包括巫阳、蜀郡、太山、 黄连的传统采收季节为初春农历二月和仲秋农历八月,
建平、东阳、新安、江州、宣州、澧州、雅州、眉州等地,也 此时正是黄连地下根茎部逐步成熟的时期。近现代的
就是当今的四川、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文献多记载黄连在初秋时期采挖,2020年版《中国药典》
西汉时期《范子计然》首次记载了黄连的产区:“黄 (一部)记载:“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
[31]
[1]
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 。后《神农本草经》记载:“生 留须根”。
[5]
巫阳川谷”,即重庆巫山一带。显然,这个时期的黄连 从古至今,黄连的临床应用广泛,炮制方法在众多
产区较小、产量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提 医籍古书中均有记载。《雷公炮炙论》首次记载了黄连的
[22]
及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 ,这说明黄连当时 炮制方法:“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
[32]
主要产地在四川,且产区有一定的扩大。《本草经集注》 于柳木火中焙干用” 。唐宋时期《日华子本草》中出现
表1 我国不同基原品种的黄连药材信息
基原品种 拉丁名 产区 药材形态
黄连 C. chinensis Franch. 重庆、贵州、湖南、湖北西部、陕西南部 聚集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根茎长3~6 cm、直径0.3~0.8 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
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三角叶黄连 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四川峨眉山、洪雅一带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 cm,直径0.5~1 cm
云南黄连 C. teeta Wall. 云南西北部、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峨嵋黄连 C. omeiensis<chen>C. Y. Cheng 四川峨眉山 根状茎圆柱状,微弯,暗褐色;横断面黄色
五裂黄连 C. quinquesecta W.T.Wang 云南东南部 根状茎黄色,具多数须根;叶5~6片,叶片近革质、卵形、五全裂,中央全裂片菱状椭圆形至菱状披针
形,边缘具极尖的锐锯齿
五叶黄连 C. quinqefolia Miq. 中国台湾 根状茎短,密生多数须根;叶多数,全部基生,叶片稍带革质、轮廓五角形
短萼黄连 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 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 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宽达10 cm、掌状三全裂,中央裂片菱
状窄卵形,再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二深裂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3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13 ·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