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中国药房》2021年13期
P. 108

·综述·

        黄连的本草考证                   Δ


        张 莹 ,杨艳芳,吴和珍(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武汉 430065)
               *
                              #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13-1634-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3.17
        摘   要   目的:对黄连进行本草考证,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历代本
        草古籍对黄连的名称、基原、历代本草药图、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黄连的别名众多,但后世以
        黄连二字正名。其基原较稳定,多为味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雅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与云连C. teeta Wall.3种。
        历代本草药图证据表明黄连形态大体一致,多由《证类本草》中2幅药图翻绘而来。黄连历代道地产区较多,但四川产黄连为最
        多,另也有澧州、宣州产者。黄连采收加工方法古今较为一致,均为农历二月、八月采根,去毛、切片用;但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古法有童便炒、米泔水浸、麸炒、人乳炒等,现今主要沿袭了其酒炙、萸炙、姜炙、醋炙等法。黄连的功效众多,现今主要为清热泻
        火、燥湿、解毒等。
        关键词 黄连;本草考证;基原;道地性;炮制;功效

            黄连为我国临床常用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                          疏证》记载:“黄连根株从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
                                                                      [11]
                                    [1]
        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黄连属多种植物都                           者,故名连” 。这些古代文献详细解释了“连”字的由来。
        可药用,最常见的是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                 根据生长形态的不同,黄连有很多不同的别名。根
        叶黄连C.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以及云南黄连C.         据《本草经考注》的记载,由于黄连生长形态的差别,其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 3 种习称味连、雅连和云                    别名就有12种之多,分别是三叶黄连、熊手黄连、反鼻黄
          [2]
        连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                         连、五加叶黄连、蔓黄连、钱黄连、圆叶黄连、梅花黄连、
        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也可用于治疗湿热痞满、高热                           菊叶黄连、细叶黄连、大叶黄连和长叶黄连 。这些名称
                                                                                                [6]
                     [3]
        神昏、消渴等症 。                                           充分地体现了黄连生长形态的多样性。此外,根据产地
            黄连在历代医药古籍中均有记载,但存在以下几个                          的不同,黄连还有川黄连、宣黄连、雅黄连等名称。
        问题:(1)黄连别名众多,如“川黄连”“鹰爪黄连”“宣黄                        2 基原考证
        连”等,这些名称的差别是什么?(2)黄连品种较多,它们                         2.1  古文献中对黄连的形态学描述
        形态差异如何,哪几种是道地药材?(3)黄连不同炮制品                              后蜀《蜀本草》首次记载了黄连的原始植物形态:
        的差别是什么?(4)黄连功效众多,哪几种是公认的主治
                                                           “苗似茶,花黄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冬不凋。江左
                                           [4]
        功效?目前关于黄连的本草考证仅 1 篇 ,但该文中存
                                                            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 。但是此记载
                                                                                             [12]
        在着缺少药图考证、缺乏系统的朝代考证等不足。因此
                                                            并不详细,而后宋代《本草图经》在此描述基础上进行了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从名称、基原、道地性、采收加
                                                            添加,“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
        工炮制方法和功效等几个方面对黄连进行考证,总结其
                                                            结实似芹子,色亦黄。生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
        历史沿革,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凋 ,叶 如 小 雉 尾 草 者 ,正 月 开 花 作 细 穗 ,淡 白 微 黄
        1 名称考证
                                                               [13]
                                                            色” 。《本草图经》对黄连形态的描述十分详细,以至于
            黄连在本草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
                                                            后代本草书籍对于黄连的形态描述大都沿用于此。
                                  [5]
        经》,以“黄连”正名,一名王连 。《本草经考注》言:“王、                           明代《本草纲目》根据黄连产地的不同进行了药用
                               [6]
        黄古多通用,王连即黄连”。梁代《兼名苑》记载:“一名
                                                            部位的形态学描述:“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
        石髓,共谓生崖石间也”。唐代《药性论》中称之为支
                                                            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
          [7]
        连 ,左思《蜀都赋》云:“风连”。明代《本草原始》也记
                                   [8]
                                                                 [14]
                                                            稍淡” 。这即为黄连两种不同的基原药材,即味连与
        载:“其根如鹰鸡爪,连珠而色黄,故名黄连”。《滇南本
                                               [9]
                                                            雅连。《本草原始》通过黄连药用部位形态不同确定其道
        草》记载:“即云南黄连,一名滇连、蚱连” 。清代《本经
                                           [10]
                                                            地性:“凡选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
            Δ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声者,为胜。小而连珠,无须者,次之。无珠多毛浅而虚
        (No.2017YFC1701000)
                                                                      [9]
                                                                                       [15]
                                                                                                    [16]
                                                            者,不堪用”。清代《本经逢原》 、《本草求真》 、《本草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的品种、质量及资源开发。
                                                            述钩元》 等本草古籍所记载的黄连形态学大抵与《本
                                                                   [17]
        E-mail:zying1105@163.com
            #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的品种、质                 草图经》相似。
        量及资源开发。E-mail:hezh_wu@163.com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记录的黄连基原比较明确,即
        ·1634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13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3期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