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中国药房》2021年13期
P. 111
并不相同,这表明不同时期黄连的炮制方法不变,但人 草正义》作了详细阐述:“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
们对其主治功效有了不同的理解。现今,黄连的常用炮 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
制方法主要有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炒黄连、黄连 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
[41]
炭等。 也” 。纵观本草医籍对黄连的主治功效的描述,主要
总之,黄连的加工方法主要为去毛、切片。从古至 包括泻心火、凉血镇肝、清热燥湿、定惊悸、止痢疾、止消
今,黄连的炮制方法众多,最常见的黄连炮制品为酒黄 渴、解毒杀蛔、小儿疳积、口疮牙疼、热呕热泻等。
连、萸黄连、姜黄连、醋黄连等;另外,古代医家提出的较 6 结语
冷门的黄连炮制方法也值得当下中医学者去研究和开 黄连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经有 2 000 多年的
发学习。 药用历史;其别名众多,但后世皆沿用《神农本草经》中
5 性味归经及功效考证 的黄连为正名。历史上,黄连的基原较稳定,现多分为
历代本草对黄连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作了较为详 味连、雅连和云连3种;另还有短萼黄连、五叶黄连、五裂
尽的记载,如表3所示。在性味归经方面,宋代以前就确 黄连等品种。根据本草古籍,黄连药图大致分为两类,
定了黄连味苦性寒的特点;到金元后,历代本草根据对 即《证类本草》中所绘的“澧州黄连”和“宣州黄连”两种
黄连功效主治方面的进一步认识对其归经有了更全面 形态,此后的黄连药图大都以此翻绘。有关产地方面,
的记载。例如明代《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的“入手少 《名医别录》始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说明
[37]
阴、阳明,足少阴、厥阴,足阳明、太阴” ,即全面阐述了 自古黄连就产自四川,但此后又有多本古籍记载黄连还
黄连的十二归经。纵观本草医籍对黄连的性味归经的 产于澧州、宣州等地。虽然黄连的道地产区较多,但质
描述,主要包括味苦、大苦,性寒、大寒;归经则为心与胞 优者多为川连。现今黄连的主要产区一般为四川、湖
[42]
络、肝、胆、脾、胃、大肠经。 北、陕西、云南等地,多为人工栽培 。
在主治功效方面,秦汉及南北朝时期本草古籍记载 黄连在农历二月、八月采根用,加工方法为去毛、切
[22]
的主要体现为:“清胃肝二火、燥湿、解毒” 。另《神农 片。有关炮制方面,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古代黄连的
[5]
本草经》提到黄连可治妇人阴中肿痛 ,《名医别录》中首 炮制方法众多,且主治功效也不尽相同。《雷公炮炙论》
[22]
次提及了黄连止消渴的功效 。到唐宋时期,黄连的功 始载“浆水浸,焙干用”的炮制手法 ,后随着古人对于
[32]
效逐步扩大,例如《药性论》提及的“杀小儿疳虫” ,《本 黄连归经的深入认识,又出现了不同的炮制手法,如“猪
[7]
[34]
草拾遗》提及的“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提及的 肚蒸丸”“酒炒酒浸”“吴茱萸拌炒”“盐水炒”“姜水炒”
[33]
“止心腹痛,惊悸烦躁” 。至明清时期,诸多本草古籍 “乳汁浸”等。现代黄连炮制品主要为酒黄连、萸黄连、
对黄连的每一个主治功效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 姜黄连等,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所得产品可针对不同的
深、更全面的阐述。例如论黄连清热燥湿功效,清代《本 病证起到不同的功效。关于黄连的性味归经方面,历代
表3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黄连性味归经及功效
年代 出处 原文描述 内容注释
东汉 《神农本草经》 [5] 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味苦性寒;主治目痛、怕光、流泪等多种目疾;单煎外洗可治湿热下注所致
的外阴瘙痒、阴道炎等疾患;长期服用能提高人的记忆力
汉 《名医别录》 [22] 主五脏冷热,久下泻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主治五脏冷热、大便脓血,治消渴,可除湿气、强壮筋骨、调理胃肠,治口舌生疮
梁 《本草经集注》 [23] 胜乌头,解巴豆毒 可以解乌头、巴豆毒
唐 《药性论》 [7] 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可杀小儿疳虫,治红眼肿痛,还可镇肝、去除热毒
唐 《本草拾遗》 [34] 主羸瘦气急 主治羸瘦气短症
五代吴越 《日华子本草》 [33] 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 可治五劳七伤,补气,止心痛,止惊悸烦躁,润肺。可长肉止血,消除疮疥,减轻
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盗汗,可治急性热性传染病;用猪肚包裹蒸后碾压搓丸,可治小儿疳气
宋 《仁斋直指方》 [35] 能去心窍恶血 主治心窍恶血
金 《医学启源》 [36] 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主治秘要》:其用 主治心火炽盛、脾虚、烦躁抑郁、恶心、心下痞满。《主治秘要》提及:黄连功效有
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 五,分别为泻心热、去火、除疮、祛风湿以及红眼病
明 《本草蒙筌》 [21] 味苦,性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 黄连味苦、性寒,药性味厚气薄,属阴中微阳
明 《本草纲目》 [14] 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主治心火不降、心包积液;可解巴豆、轻粉毒
明 《神龙本草经疏》 [37] 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阴、厥阴,足阳明、太阴 药性味厚气薄,味苦;入手少阴、阳明经,足少阴、厥阴经,足阳明、太阴经
明 《本草正》 [38] 味大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 黄连味苦,性寒;味厚气薄,降中微升,阴中微阳
明 《本草品汇精要》 [25] 入心、肝、脾、胆、胃、大肠六经;味苦,苦能燥湿而去垢;性寒,寒能胜热而不滞;善理心脾之 黄连入心、肝、脾、胆、胃、大肠六经;味苦,主燥湿,性寒;可降心脾之火,可治口
火,凡口疮、牙疼、耳鸣、目痛、烦躁、恶心、中焦郁热、呕吐、痞闷、肠痹、下痢、小儿疳积、伤 舌生疮、牙疼、眼痛、烦躁、恶心、呕吐、痞闷、腹泻、小儿疳虫蛔虫
寒吐蛔、诸痛疮疡,皆不可缺
清 《本草通玄》 [39] 泻心火而除痞满,疗痢疾而止腹痛,清肝胆而明目,祛湿热而理疮疡,利水道而厚肠胃,去 黄连可降心火,消除痞满,止泻,止腹痛,清肝明目,去燥湿,调理疮疡,调理肠
心窍之恶血,消心积之伏梁 胃,去心窍恶血,消心包积液
清 《本草新编》 [40] 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 黄连入心经与胞络,功效为泻火;还能入肝经;而入心经为其最主要的作用
现代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1]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吐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
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3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13 ·1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