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中国药房》2021年13期
P. 110
A B C D
E F G H
注:A、B为《证类本草》中的“澧州黄连”和“宣州黄连”;C、D、E、F为《本草纲目》金陵本、江西本、钱本和张本中的黄连;G为《本草备要》中的黄
连;H为《本草蒙筌》中的“雅州黄连”
图1 不同本草著作中的黄连药图
表2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黄连产区
年代 出处 原文描述 内容注释
东汉 《神农本草经》 [5] 生川谷 生长在大山峡谷中
汉 《名医别录》 [22] 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 巫阳为今重庆巫山;蜀郡为今四川成都;太山为今泰山
梁 《本草经集注》 [23] 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东阳为今金华东阳;新安为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一带
唐 《新修本草》 [24] 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 澧州为今湖南澧东县
唐 《证类本草》 [18] 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 宣州为今安徽宣城一带;歙州为今安徽黄州与徽州区;处州为今浙江丽水
宋 《本草图经》 [13] 生巫阳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 江州为今重庆;夔州为今重庆奉节一带
明 《本草品汇精要》 [25] 道地出宣城秦地及杭州、柳州、蜀道、澧州、东阳、新安诸县者最胜
明 《本草蒙筌》 [21] 宣连出宣城,属南直隶,肥粗苗少,去苗收者。川连出川省,瘦小苗多,带苗收者 宣城为今安徽宣城
明 《本草纲目》 [14] 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 雅州为今四川雅安;眉州为今四川眉山一带
明 《药品化义》 [26] 川产肥大肉如黄金色者佳
清 《本草汇》 [27] 然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
清 《握灵本草》 [28] 生蜀道者粗大味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如连珠,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 江东为今长江以东,包括江苏南部、中部,安徽南部、中部
清 《本经逢原》 [15] 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吴楚为下 吴楚为今洞庭湖一带
清 《本草崇原》 [29] 黄连生于西蜀,味苦气寒,禀少阴水阴之精气 西蜀为今四川东南和重庆西南一带
清 《本草求真》 [16] 出四川,瘦小状类鹰爪,连爪连珠者良
清 《药笼小品》 [30] 川产坚实、色如淡金者佳,余不入药
了“猪肚蒸丸,治小儿疳气”的炮制及使用方法 。从明 品的功效,其谓:“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
[33]
代开始,黄连的炮制方法逐渐增多,《滇南本草》中详细 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
描述了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清肝胆火用吴茱 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
萸拌炒,清上焦火宜酒炒,清中焦火姜汁炒,清下焦火盐 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
[10]
水炒” 。《本草蒙筌》还记载了童便炒、米泔水浸、麸炒、 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
盐水炒、干漆水炒、人乳炒等炮制方法 。 火,则以干漆水炒” 。其后,多数医籍均以此为参照,
[14]
[21]
到了明代中后期,黄连经不同辅料炮制后可增强其 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或者删减,但不同医籍所记载的炮制
治病功效这一观点被逐渐深化、细化,诸多本草对此进 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例如清代《本草备要》记载的
[20]
行了比较总结。例如《本草纲目》详述了黄连不同炮制 黄连治下焦火用盐水或童便炒 ,与《本草纲目》中所说
·1636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 32 No. 13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