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中国药房》2020年23期
P. 119
《妇人大全良方》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高 结合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了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
达66.0%;《小儿痘疹方论》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 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得到的最优工艺
中占比为61.5%;《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两 为:加 12 倍量水(mL/g),浸泡 10 min,煎煮 2 次,每次 12
本医籍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都接近于 min。呼梅等 同样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五味子煮散颗
[14]
30% ,详见表 2。究其原由,一方面宋朝较为重视医药 粒的煎煮工艺,以五味子醇甲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
[5]
发展,我国的第一部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诞生于 指标,结合综合加权评分考察了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
宋朝,医药相关领域的人才数量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 煮时间这 3 个因素,得到最优工艺为:加 20 倍量水
宋朝总体国盛民安、人口众多,尤其是军队较为庞大,军 (mL/g),无需浸泡,煎煮 2 次,每次 15 min。唐安玲等 [15]
队中的用药需求增加,而当时的中药资源有限等 。明 建立了续断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对续断煮散颗粒制备
[7]
清时期,中药材资源日渐丰富,煮散的缺点逐渐暴露出 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成型加水量及干燥时间)进行了
来,如:煎出的药液较为浑浊;粉碎与过滤程序复杂;因 系统研究,确定了续断煮散颗粒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取
需将药材或饮片进行粉碎,损坏了鉴别特征,增加了准 续断中粉(65~80目),按0.4 mL/g均匀喷水,充分混匀,
确鉴别真伪的难度等 [2-3] 。明清后,药材逐渐私营化,饮 采用挤出法制备成型,于 80 ℃烘箱中干燥 60 min,取
片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因饮片便于鉴别、形状美观被商
出,整粒,即得。
人青睐,而煮散的混悬、糊化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难以解
也有不少学者对复方煮散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
决,故而慢慢衰落 [2-3] 。中药煮散的应用虽逐年减少,但
田元春等 [16] 采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试验优化了壮骨
是并没有遗失,许多“煮散汤剂”至今仍有沿用,如清代
方煮散的煎煮工艺,以加水(倍)量和煎煮时间为自变
吴瑭《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
量、以淫羊藿苷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
[2]
的玉屏风散等 。
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拟合,优化结果为:加16倍量水(mL/
表2 宋代医籍药方及煮散药方收录情况
g),煎煮2 次,每次20 min。朱国雪等 分别采用高效液
[17]
医籍名称 编者/著者 总药方,个 煮散药方,个 煮散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
《太平圣惠方》 宋代太医院 16 834 4 680 27.8 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四逆汤中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 788 236 29.9 草酸铵和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加水
《妇人大全良方》 宋代陈自明 845 558 66.0 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工艺考察,优选出四逆汤的最
《小儿痘疹方论》 宋代陈文中 91 56 61.5
优煎煮工艺为:浸泡 20 min,加 14 倍量水(mL/g),煎煮
2 煮散的制备工艺研究
30 min,煎煮 1 次。文谨等 优化了葛根芩连汤煮散的
[18]
2.1 最佳粒度筛选
煎煮工艺,以煎煮液中浸膏得率和特征性成分为指标,
将药材或者饮片制成粗颗粒是中药煮散的必要步
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筛选出最优条件
骤之一,制备成粗颗粒不仅可以节省药材、增大药材与
为:加20倍量水(mL/g),煎煮10 min,煎煮1次。
溶剂的接触面积,还可减少煎煮时间、增加有效成分的
从上述单味药材和复方煮散的制备工艺研究中可
溶出 。不少学者围绕煮散最佳粒度展开了一系列研
[7]
[8]
究:刘伟玲 研究了黄柏煮散的最佳粒度,确定了其最佳 以看出,两者制备工艺均是以其指标性成分为评价指
[9]
粒度为粗粉(24~65 目);季宁平等 优选了细辛煮散粉 标,考察因素多为粒径、温度、时间等;但有的药材则是
碎的最佳粒度,确定细辛煮散最佳粒度是中粉(65~80 以其打粉制成颗粒的形式来考察最优工艺,相应的考察
[15]
目);王永等 开展了独一味煮散最佳粒度研究,确定了 因素也兼顾了颗粒剂的要求 。可见,煮散的制备工艺
[10]
其最佳粒度为细粉(80~100 目);邓广海等 优选了生 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规范。
[11]
附片煮散的最佳粒径,得到生附片的最佳粒径为 5~10 2.3 煮散与传统饮片汤剂的对比研究
[12]
目;孙玉雯等 优选了厚朴煮散粉碎粒径,发现厚朴制 中药煮散的制备需先将饮片或者药材制成粗颗粒,
成煮散的最佳粒径范围是过 10 目筛,且过 80 目筛的细 这一步骤使得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有利于
粉量不得大于20%。由此可见,目前对于中药煮散最佳 药效成分的溶出,使煎出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增
[7]
粒度的评价标准尚不统一,而且每一味中药的最佳粒度 加 。目前,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且煎煮时间总体较
都各不相同,很难对其进行统一评价。 长,而新的饮片用药形式如配方颗粒、超微粉等 [19-20] ,有
2.2 单味药材及复方的煮散制备工艺研究 学者认为其脱离了中医药的传统药性理论,缺少多味药
谈静等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苦杏仁煮散颗粒的 材共同煎煮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并且其安全性
[13]
煎煮工艺,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 和其他特性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加之如今中药材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3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23 ·2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