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中国药房》2020年23期
P. 118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进展 Δ
俱 蓉 ,李 响 ,朱向东 ,窦 霞 ,李 硕 (1.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基
3
2
1 #
1*
1
础医学院,兰州 730000;3.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炮制及质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 R944.9;R283;R2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0)23-2924-0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0.23.19
摘 要 目的:为中药煮散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药煮散”“煮散”“历史沿革”“制备工艺”“传统饮片”
“药效学研究”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6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从中药
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9篇,其中有效文献34篇。煮散始于
秦,兴于汉唐,盛于宋。中药煮散是中药材集约化、加工处理效率化、煎出药液高效化的一种中药剂型,同时又兼具散剂的特点。
目前关于中药煮散的制备工艺多以有效成分含量为指标,考察因素多为粒度、温度和时间,且最佳粒度和制备工艺的评价标准不
一,有待深入研究。与传统汤剂比较,煮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率均高于饮片,虽疗效未见有明显差异,但中药煮散在节省药
材、节约煎煮时间和增加煎出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煮散既保持了中药传统汤剂优势又提高了煎煮效率,对其深入开发可为中药
煮散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精制煮散饮片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煮散;散剂;汤剂;制备工艺;历史沿革
中药煮散是把中药材、中药饮片等制成粗颗粒后与 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
水共煎,丢弃药渣并留存药液所得的液体药剂 [1-2] 。“煮 2010 年 6 月-2020 年 6 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
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的 索到相关文献109篇,其中有效文献34篇。现从中药煮
“续命煮散”“茯神煮散”,并在宋代受到了极大推崇,其 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药效学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1]
药材粗颗粒的制备设备、加工方法和程序都更为丰富, 以期为中药煮散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
用到了切、锉、杵、碾等不同于前期的制备方法,使得中 支撑。
药煮散得以飞速发展。煮散在节省药材、降低成本、提 1 煮散的文献记载及历史沿革
高药物有效成分煎出率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既维 “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又
持了汤剂煎煮的特色,又优于汤剂;同时,煮散需要将药 名《千金要方》《千金方》),但最早出现煮散剂型的是我
材制备成粗颗粒,粗颗粒的形态与散剂的形态相似, 国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 。
[4-5]
所以煮散也兼具散剂的特点。研究表明,煮散可节省 由此可见,在西汉甚至更早的时期(有学者认为煮散始
1/3~1/2 的饮片资源,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更为环 于先秦 )就有煮散剂型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五十二
[6]
保,也便于药房包装调剂 [2-3] 。但近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 病方》中记载“入三指一最(撮)”“(舂)木臼中,煮以酒”
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大多围绕中药煮散的制备工艺、质 等;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则记载“抵当汤为水蛭、虻
量评价、药效学等方面,且多停留于基础研究阶段,关于 虫、桃仁、大黄。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
煮散药材的适宜粒度、制备工艺、评价标准等尚缺乏完 渣,温服一升”等 。 虽然这些记载并没有明确提出“煮
[4]
备的研究体系。基于此,笔者以“中药煮散”“煮散”“历 散”,但其制散、用散方式已初步具备了“煮散”的特征。
史沿革”“制备工艺”“传统饮片”“药效学研究”等为关键 历代煮散代表医籍见表1。
表1 历代煮散代表医籍
Δ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960713);甘肃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18JR3RA201);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 朝代 代表医籍 参考文献
课题(No.GZK-2017-7);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科 先秦两汉时期 《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武威汉简》 [4]
研课题(No.2018ZD04);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方》《刘涓子鬼遗方》《小品方》 [4]
隋唐时期 《急备千金要方》《医心方》《外台秘要》 [4]
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zzy-2018-06);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宋朝时期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No.2019-RC-100)
《普济本事方》《济生方》《苏沈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仁斋直指方》《妇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E-mail: 人大全良方》《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痘疹方论》《银海精微》
1146155632@qq.com
[6]
煮散始于秦,兴于汉唐,盛于宋,而衰于明清 。煮
# 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品质评
[5]
价及产品开发。E-mail:290608323@qq.com 散在宋朝的应用较为广泛,应用煮散的方剂也较多 :
·2924 ·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23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