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2020年1月第31卷第2期
P. 133

是目前学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使得深入了解抗肿瘤药                           治疗,包含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红霉素、伊达比星、吡
        物致心脏毒性的特点和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关键。然而                            柔比星、米托蒽醌等药物,均可引发心脏毒性 。蒽环
                                                                                                   [12]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相对                           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多为Ⅰ型,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肌
        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为此,笔者以“心脏毒性”“肿                          组织,并造成不可逆、永久性的心肌损伤,且呈剂量依赖
                                                             [7]
        瘤”“癌症”“靶向治疗”“化疗”“Cardiotoxicity”“Tumour”           性 。该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
       “Cancer”“Target therapy”“Chemotherapy”等为关键词,        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异常、钙超载、毒
                                                                                         [13]
        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                   性代谢产物生成等诸多因素有关 。蒽环类药物所致
                                                                                                        [12]
        内外数据库中组合查询 2000 年 1 月-2019 年 6 月发表                 心脏毒性按照出现时间可分成急性、慢性和迟发性 。
        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256篇,其中有                        早期研究显示,当多柔比星累积剂量分别达 150、300、
                                                                             2
        效文献47篇。现就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特点、防治                          400、500、550 mg/m 时 ,患 者 CHF 的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4]
        措施及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0.2%、1.7%、5%、16%、26% 。首次给药时,患者可能
        旨在为临床治疗决策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出现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当累积剂量继续增大,可出现
        1 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定义和特点                                伴有临床症状的 CHF,故需控制多柔比星的累积剂量,
                                                                                 [7]
            目前,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尚缺乏标准定义,且                         使CHF发生风险低于5% 。除累积剂量外,年龄(>65
                    [8]
        各国尚未统一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将心脏毒                         岁老年人、儿童)、心血管病史、心脏部位的高剂量放疗
        性定义为“影响心脏的毒性”,相关术语以抗肿瘤药物常                          以及联合应用环磷酰胺、曲妥珠单抗、紫杉醇等均可增
                                                                                    [6]
        用的不良反应术语标准(NCI CTCAE)所涉及的心脏和                       加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的风险 。2015 年,欧洲肿瘤研究
        心血管术语较为常见。抗肿瘤药物致心血管风险主要                            所对 2 625 例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发
        包括左室功能障碍(LVD)、心力衰竭(HF)、心肌缺血、心                      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 9%,其中高达 98%的患者
        律失常、高血压等,其中心脏毒性最为常见的是 LVD 和                        心脏毒性发生于化疗的第1年,提示了早期监测蒽环类
                                                                               [15]
          [9]
        HF 。一项有关曲妥珠单抗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将心                          药物心脏毒性的重要性 。
        脏毒性定义为以下标准:(1)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                       1.2  氟尿嘧啶类药物
        的心肌病,表现为整体功能降低或室间隔运动明显减                                氟尿嘧啶类为抗代谢类药物,常用于消化道肿瘤和
        弱;(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相关的症状;(3)CHF 相                    头颈部肿瘤,为仅次于蒽环类的可引发心脏毒性的抗肿
        关的体征,如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或两者皆有;                          瘤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氟尿嘧啶与卡培他滨,两
                                                                  [16]
       (4)LVEF 较基线降低至少 5%至绝对值低于 55%,伴有                     者引起的心脏毒性相似 。氟尿嘧啶类致心脏毒性的
                                                                                [17]
        CHF的症状或体征;或LVEF较基线降低至少10%至绝                        机制尚不明确,但与蒽环类药物不同的是,其所致心脏
        对值低于55%,未伴有CHF的症状或体征 。该标准被                         毒性可能与冠脉痉挛相关且通常可逆 ;最常见的临床
                                            [10]
                                                                                            [7]
                                     [8]
                               [6]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NCI 等引用。然而,抗肿                      表现为心肌缺血、胸痛、心绞痛、无症状性心电图变化
        瘤药物致心脏毒性并不局限于 LVEF 降低,还包含化疗                        (ST 段改变、T 波异常),上述表现多出现于用药第 1 周
        药物或靶向药物使用早期发生的亚临床心血管损伤等,                           期的 72 h 内,且静息时多见,较少伴有心肌酶谱异
                                         [8]
        故最准确的心脏毒性定义仍有待完善 。此外,临床上                           常  [17-18] 。该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 1.0%~
        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YHA)或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                         4.3%,高危因素包括有冠状动脉病史、持续输注、联合
        脏协会(ACC/AH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心脏毒性程度进                        使用顺铂等       [19] 。除此之外,单次大剂量给药[>800
                  [11]
        行分级评定 。                                            mg/(m·d)]也可能会增加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但多次
                                                                 2
            具心脏毒性的常见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氟尿嘧啶                         给药后累积剂量的增加并不会提高患者心脏毒性的发
        类,而紫杉烷类、烷化剂和铂类相对少见;此外,还包括                          生率 。
                                                               [17]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 2(HER-2)抑制剂、血管生长抑制剂                       1.3 紫杉烷类、烷化剂、铂类药物
                  [3]
        等靶向制剂 。各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烷化剂类(环磷酰
        有所差异,根据心脏毒性是否可逆将其分成Ⅰ型(不可                           胺、异环磷酰胺)、铂类(顺铂)等药物也可引起 LVD 或
                                                                                    [6]
        逆)和Ⅱ型(可逆),分别以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为典型                          HF,但较为少见,ESMO指南 将其所致心脏毒性归为Ⅰ
        代表,两者所引发的心脏毒性均主要表现为LVEF降低,                         型。紫杉烷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
        并伴有LVD和/或HF 。                                      (心动过缓、心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大多数无症状且
                          [7]
        1.1  蒽环类药物                                         具自限性,故无需常规心脏监测 。其中,紫杉醇致心
                                                                                        [20]
                                                                                                        [21]
            蒽环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                         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 0.5%~5%,多西他赛为 1.7% 。
        癌、胃癌、卵巢癌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                           紫杉烷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 31 No. 2  ·251  ·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