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中国药房》2024年17期
P. 78
1.4.5 远期疗效 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患者出院后,采用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其 表2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进行随访;随访频次为第 1 年每 3 个月 1 次,之后每 6 个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疾病进展/ 客观有效率/ 疾病控制率/
组别 n
月1次;随访终点为2024年2月29日或患者死亡。本研 例(%) 例(%) 例(%) 例(%) % %
对照组 40 3(7.50) 11(27.50) 16(40.00) 10(25.00) 35.00 75.00
究的随访率为 100%,无失访者。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 观察组 40 12(30.00) 13(32.50) 11(27.50) 4(10.00) 62.50 90.00
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χ 2 6.054 3.117
P 0.014 0.077
survival,OS),其中 PFS 定义为从治疗开始至病情进展
的时间段,OS 定义为从治疗开始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次随访的时间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EORTC QLQ-C30 评分比较,差
1.5 统计学方法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P>0.05);治 疗 后 ,两 组 患 者 的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 EORTC QLQ-C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用 Shapiro-Wilk 检验分析其分布特性,对符合正态分布 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EORTC QLQ-C30 评分比较
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非正态分布 (x±s,分)
的计量资料以 M(P25,P75 )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均采用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45.08±7.11 65.22±8.45 11.534 <0.001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和等级资料以例数(百分
观察组 40 44.61±6.62 75.95±9.07 17.652 <0.001
比)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t 0.306 5.474
P 0.760 <0.001
生存曲线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通过 Log-rank 检验
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2 结果 相 较 于 治 疗 前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的 血 清 CEA、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CA125和SCC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分期、病理分型等 治疗后的血清CEA、CA125和SCC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 照组(P<0.05),详见表4。
比性,详见表1。 2.5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各类型毒副反应分级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5。随访时
年龄 体重指数 肿瘤分期/例(%) 病理分型/例(%)
组别 n
2
(x±s)/岁 (x±s)/(kg/m) ⅢA期 ⅢB期 ⅣA期 鳞癌 腺癌 腺鳞癌 发现,多数患者的毒副反应在停药后1~2个月自动消失
对照组 40 54.36±6.64 22.55±2.31 18(45.00)15(37.50) 7(17.50) 34(85.00) 4(10.00) 2(5.00) 或在对症治疗后消失,未见因严重毒副作用退出研
观察组 40 54.22±7.13 22.47±2.42 16(40.00)17(42.50) 7(17.50) 33(82.50) 5(12.50) 2(5.00)
2
t/χ /Hc 0.091 0.151 0.338 0.126 究者。
P 0.928 0.880 0.735 0.939
2.6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9.30、14.90
观察组的客观有效率为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6。两组患
35.00%(P<0.05);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 者的生存曲线详见图1、图2。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x±s)
CEA/(μg/L) CA125/(U/mL) SCCA/(μg/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19.12±2.59 13.28±1.97 11.351 <0.001 59.48±4.35 32.84±3.58 29.907 <0.001 10.55±1.68 6.60±0.85 13.319 <0.001
观察组 40 19.30±2.73 9.73±2.05 17.729 <0.001 59.27±5.10 24.75±3.21 36.230 <0.001 10.62±1.57 4.29±0.69 23.345 <0.001
t 0.303 7.897 0.198 10.641 0.195 13.344
P 0.763 <0.001 0.844 <0.001 0.848 <0.001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比较[例(%%)]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 高血压 口腔炎症性疾病 神经毒性 肝肾毒性 血栓形成 脱发
组别 n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Ⅰ~Ⅱ级 Ⅲ~Ⅳ级
对照组 40 9(22.50) 3(7.50) 20(50.00) 6(15.00) 5(12.50) 1(2.50) 4(10.00) 2(5.00) 19(47.50) 4(10.00) 5(12.50) 0(0) 0(0) 0(0) 1(2.50) 0(0)
观察组 40 12(30.00) 4(10.00) 17(42.50) 7(17.50) 8(20.00) 2(5.00) 6(15.00) 1(2.50) 22(55.00) 5(12.50) 7(17.50) 0(0) 3(7.50) 0(0) 2(5.00) 0(0)
Hc 0.879 0.453 1.276 0.748 0.864 0.392 3.117 0.346
P 0.644 0.797 0.528 0.688 0.649 0.531 0.077 0.556
· 2128 · China Pharmacy 2024 Vol. 35 No. 17 中国药房 2024年第35卷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