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中国药房》2024年1期
P. 131
及楼英所著《医学纲目》(1565 年)等均使用了该名称。 宋元时期的一斤为634~640 g,一两为39~40 g,一钱为
因此后世所谓五味异功散、钱氏异功散与原名异功散可 3.9~4 g。综上所述,基本可以明确宋代时一两约为 40
认定为同一方剂。 g,一钱为4 g,因此异功散使用总药量为二钱(即8 g),其
2 异功散药材组成与剂量 中人参、茯苓、白术、 陈皮、甘草各1.6 g。
2.1 药材组成 3 药材炮制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的异功散由人参、茯苓、白术、 3.1 人参和茯苓
陈皮和甘草5味药组成,后世医家对该方的组成基本无 通过查阅古籍,人参主要有去芦(去顶)和不去芦两
变化,仅在药材名称上略有不同,如在宋代杨士瀛所著 种炮制规格,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人参需去顶
《仁斋直指方》(1264 年)和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 使用。人参芦头为根部顶端茎痕,自汉代以来,多数医
(1741 年)中称橘皮而非陈皮,在元代许国祯所著《御药 家主张人参芦头损耗元气,且具涌吐副作用,需去除。
院方》(1267 年)和明代万全所著《育婴家秘》(16 世纪中 宋代官方刊刻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记载了“方入药
期)中称陈橘皮而非陈皮,在明代张介庵所著《保生馀 用不去芦令人吐,慎之”的说法。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录》(1524年)和方广所著《丹溪心法附余》(1536年)中称 人参芦头并不会导致涌吐现象发生,且芦头中含有与人
茯苓为白茯苓。由此可见,异功散由人参、茯苓、白术、 参中相同的皂苷类有效成分 ,2020年版《中国药典》 中
[7]
[8]
陈皮和甘草组成当无异议。 人参也无去芦操作。因此,笔者主张人参的炮制以现代
2.2 剂量 研究为准,可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炮制方法,无
对于异功散的剂量,《小儿药证直诀》规定了 5 味药 须去芦使用。关于茯苓的炮制主要关注点为是否需去
材的剂量比为 1∶1∶1∶1∶1,单次服用 5 味药材的总量为 皮操作,《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茯苓需去皮。茯苓炮制方
二钱。后世医家对于5味药材的剂量比基本沿用了《小 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公元
儿药证直诀》中的比例,仅有少部分做了更改。例如,元 420-581 年),其中记载了茯苓“凡采得后,去皮、心、神
代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1264 年)、明代龚廷贤的《济 了,捣令细,于水盆中搅令浊,浮者去之,是茯苓筋”的炮
世全书》(1620年)和薛己的《女科撮要》(1368年)中所用 制方法,而后茯苓去皮、洗净、切制等操作一直沿用至
甘草剂量减半;清代田宗汉的《医寄伏阴论》(1888年)中 今。2020 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了“取茯苓个,浸泡,洗
陈皮、甘草剂量为其他3味药材的1/2;清代黄朝坊的《金 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匮启钥·妇科》(1804年)中所用陈皮、甘草剂量为其他3 的操作方法。因此,茯苓的炮制方法可采用去皮法。
味药材的 1/3。关于 5 味药材的绝对剂量,在《小儿药证 3.2 白术、陈皮和甘草
直诀》中均为五分之一钱,自此以后的古籍文献大多沿 白术在古籍文献中的炮制方法多样,有生用、去芦
用了该剂量,但也有不同的记载——宋代杨士瀛的《仁 炒、面炒、土炒和蜜炙等多种规格,以生用为主;在《小儿
斋直指方》(1264年),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1368年)、 药证直诀》中为生用。自唐代开始,白术炮制方法世代
《薛氏医案》(1528 年)和戴元礼的《证治要诀》(1441 年) 相传,主要有生切、炒焦、麸炒、土炒等;宋代有炒黄、醋
以及清代阎纯玺的《胎产心法》(1730 年)加大了 5 味药 浸炒、米泔浸、米泔水浸后炒、姜汁炒、橘汁制等方法;元
材的使用总量,为三至五钱;明代张介庵的《保生馀录》 代有分剂合用的方法;明代增加了面炒、蜜炒、绿豆炒、
(1524 年)中 5 味药材的剂量均为五分;清代王春亭的 盐水炒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枳壳汁炒、酒拌蒸、苍术拌
《济生集》(1644 年)中人参为三钱,白术和茯苓各为二 炒等炮制方法 [9―10] 。其中土炒法是古代文献中应用较多
钱,陈皮为一钱,甘草为五分。 的白术炮制方法。古代医家多认为白术土炒可以增强
《小儿药证直诀》出自北宋时期,宋代度量衡单位制 健脾止泻的作用,且现代研究也表明白术土炒可以缓和
是承袭隋、唐、五代以来的大量制,并以“钱、分、厘”等十 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异功散的功效为益气补中、
[4]
进制替代“铢、累”等非十进制 。宋代官方刊刻的《太平 理气健脾,主治病证为脾虚泄泻,因此土炒白术可增强
惠民和剂局方》(1151年)表示“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 其健脾功效。陈皮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炮制方法记
为一分也;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也;凡言斤者,即十 载为锉,即将药材反复摩擦为药粉,后世医家并未沿用
六两为一斤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5] 这一操作,多未特意标明炮制方法。陈皮的炮制最早出
的考证,宋代时一两为 40~41.3 g,一斤为 640~641 g。 现在唐代昝殷的《经效产宝》(852 年)中,该著作记载了
[6]
此外,程磐基 通过考证宋元明清时期的药材剂量,认为 净制的方法,而后在历代本草中记载的方法主要以净
中国药房 2024年第35卷第1期 China Pharmacy 2024 Vol. 35 No. 1 ·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