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中国药房》2023年16期
P. 86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 1.4 信息收集
中的 60%~80% ,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 通 过 医 院 信 息 系 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1]
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 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2]
济负担 。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是临床治疗脑卒中、 LIS)等收集纳入病例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和不良反应
颅脑损伤等疾病的新型药物,对急性脑梗死、脑外伤患 发生情况,采用Excel 2020软件进行记录。其中,纳入病
者具有良好的神经改善作用和抗炎效果 [3―4] 。但既往研 例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既
究的病例数据少,且以单中心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 往病史及伴随疾病情况、过敏史、家族史等;用药信息包
主。为更好、更全面地评估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上市 括是否首次使用、单次使用剂量、溶媒种类、有无中间液
后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本研究以全国46家 体间隔、有无联用其他注射剂、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滴
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收治的接受复方脑肽节苷脂 速、配制后放置时间等;不良反应包括发冷、头晕、烦躁、
注射液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监测对象,开展了药 肝功能异常、注射部位反应、血管刺激、心悸、过敏性哮
物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以期为复方脑肽 喘、呼吸困难、热原反应、过敏性皮疹等。由于纳入病例
的病情有所不同,因此使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的具
节苷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体时长由临床医生确定。监测时间从患者开始用药至
1 资料与方法
末次用药结束后30 min。
1.1 研究对象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药源性、前瞻性、非对照的临床研究设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
计方法,以全国46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2020年4
2
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 检验。检验水准
月-2021 年 5 月收治的、至少接受 1 次复方脑肽节苷脂
α=0.05。
注射液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监测对象。患者纳
2 结果
入标准为:(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1 患者基本情况
2018》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 CT 或核磁
[5]
本研究纳入了13 5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
共振成像检查证实;(2)至少接受了1次复方脑肽节苷脂
性7 812例、女性5 702例,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20~80
注射液治疗。本研究经牵头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医学
岁,平均(46.64±12.85)岁,其中 65.78% 的患者年龄≥
伦 理 委 员 会 审 核 批 准 ,批 准 号 为(2020)伦 审 科 第
65岁;67.10%的患者来自三级医院,32.90%来自二级医
〔HS003〕号。
院;绝大部分患者为汉族(98.22%);大部分患者不吸烟
1.2 用药方法
(76.18%)、不饮酒(80.16%);93.33% 的患者有既往病史
所有患者均接受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吉林天成
及伴随疾病,99.79%的患者无过敏史,97.71%的患者无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国 药 准 字 H22026472 或 国 药 准 字
家族史。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H22026457,规格2 mL或5 mL)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用药前,将该药密封保存于阴凉处(不超过20 ℃),临用
13 514 例 患 者 用 药 期 间 的 不 良 事 件 发 生 率 为
前将其加至 0.9% 氯化钠注射液、5% 葡萄糖注射液或 10.01%(1 353/13 514);有 45 例不良反应经判断为复方
10%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中],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疗程
脑肽节苷脂注射液相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为14 d。 0.3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有36例,中度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和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有9例,未见重度不良反应发生。45例发生不良反应的
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判定其疾病转 患者使用的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共涉及25个批次,其
归结果,再据此判定疗效:完全康复判定为痊愈,病情较 中批号201008有5例,批号200206、200307各有4例,批
之前有所减轻判定为好转,病情较之前无明显变化判定 号 191107、200409 各 有 3 例 ,批 号 200101、200403、
为无变化。记录纳入病例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及 200706、201218、201222、201225 各有 2 例,批号 191209、
转归情况,并及时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若有严重的或 200514、200601、200721、200802、200805、200902、
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发生,应提醒生产企业按《不良反应 200909、201102、201106、201115、201124、210110、
监测报告制度》要求上报。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 210116各有1例。45例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
[6]
监测管理办法》 ,本研究将判定结果为“肯定有关”“很 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系统,涉及便秘、腹痛、腹泻、皮
可能有关”“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纳入统计。 疹、瘙痒、头晕等症状,具体系统/器官分布见表2。
· 1996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6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