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中国药房》2023年11期
P. 127

2.4 其他方法                                           成分变化、药动学变化、药理通路机制差异及各中药不
                    [38]
              Wang 等 采用差异蛋白质组技术研究复方茵陈蒿                       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
          汤,发现相对于单味药,该中药复方对 CCl4所致肝损伤                        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
          相关分子标志物(锌指蛋白等)的逆转作用更明显,表明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
                                                   [39]
          中药复方的协同治疗作用优于单味药。宁青等 采用                            提供思路。
          RNA-seq 技术对桃叶珊瑚苷配伍补骨脂素进行转录组                        参考文献
          测序研究时发现,配伍桃叶珊瑚苷后,补骨脂素的肝毒                           [ 1 ]  陈聪. 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
          性、致癌性、免疫激活信号通路均明显减弱或减少,而在                               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神经营养因子通路、长寿调节通路和血小板激活信号通                                2018.
          路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二者配伍后                           [ 2 ]  李海英,贺鹏,贺玉婷,等.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关键问
                                                                  题及超分子化学解决对策[J]. 中草药,2019,50(12):
          的增效、解毒机制。上述蛋白质和转录组技术通过检测
                                                                  2757-2762.
          蛋白表达水平和RNA表达量来反映配伍后相关信号通
                                                             [ 3 ]  STEVEN  L  C  T,YI  G  X.  Discussion  on  relevance  and
          路或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可从分子水平阐释中药复方的
                                                                  studies of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in Chinese medicine
          配伍机制,然而由于生物体的基因及细胞存在个体差
                                                                  [J]. Chin J Integr Med,2021,27(10):788-793.
          异,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重现性及可靠性,因此在具体
                                                             [ 4 ]  WANG  Z,SHANG  H  H,LI  Y  Z,et  al.  Transporters
          研究中应进行多批次样本检测分析,以排除生物体个体                               (OATs and OATPs) contribute to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差异的影响。                                                  of  medicinal  compatibility  of  ingredients  with  different
          3 结语与展望                                                 properties  in  Yuanhuzhitong  prescription[J].  Acta  Pharm
              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                             Sin B,2020,10(9):1646-1657.
          药效物质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进行,学者们通过对                           [ 5 ]  WEI G L,ZHENG X B. 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com‐
          中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入血药源成分差异、药动                                patible law of ingredients in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s
          学参数变化、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异同、药物靶点群和通                                [J]. J Tradit Chin Med,2008,28(3):223-227.
          路响应数量等的研究阐述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取得了一                           [ 6 ]  杨爱华,窦志华. 茵陈蒿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配
                                                                  伍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3,24(19):1812-
          系列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但当前的研究方法/策略仍
                                                                  1814.
          然有待突破:(1)中药复方中仍有大量未知结构的化学
                                                             [ 7 ]  李晶,李瑞刚,睢博文,等. 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前后主要
          组分,尤其是微量组分,仍需采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
                                                                  成分及抗疲劳活性的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傅里叶变换离子
                                                                  2020,26(13):87-96.
          回旋共振质谱等高分辨质谱技术并结合精准导向分离                            [ 8 ]  张世洋. 人参白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机制研究
          实现中药化学成分的全面表征;(2)中药化学成分复杂,                              [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加之配伍后会在体内发生转化代谢,分析单一或几种有                           [ 9 ]  刘立,段金廒,唐于平. 当归-红花配伍化学成分UHPLC-
          效成分并不能代表配伍后的整体变化,应该建立完整的                                Q-TOF-MS分析及配伍协同增效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系统,相对全面地展现中药复方中的                                药杂志,2017,32(3):996-1000.
          有效成分;(3)研究方法/策略未与中医药理论较好结合,                        [10]  SUN S,CHEN Q S,GE J Y,et al. Pharmacokinetic inter‐
          如在研究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中过分追求“单成分-单靶                                action  of  aconitine,liquiritin  and  6-gingerol  in  a  tradi‐
          点”的药理模型,难以体现中药复方的整体性质,所以应                               tion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Sini  Decoction[J].  Xeno-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血清药                               biotica,2018,48(1):45-52.
                                                             [11]  洪博,李文静,刘吉成,等. 狼毒大戟配伍大枣合煎液与
          物化学、肠道菌群研究等多方法(成分-组学-技术)从多
                                                                  单煎液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
          角度(成分-症候-药效)、多层次(性味-七情和合-君臣佐
                                                                  志,2017,37(15):1444-1447.
          使)解析中药复方中各组分在全方配伍中的贡献;(4)应
                                                             [12]  邵珠莹,潘金火,张月婵,等 . UPLC-TQD-MS 法探讨关
          将质谱成像和空间代谢组学等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
                                                                  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J]. 中成药,2018,40(11):
          配伍的深层次研究,通过空间维度识别、定位组织或细
                                                                  2576-2579.
          胞中配伍前后各中药化学组分及所调节内源性代谢物                            [13]  栗焕焕,张国琴,邱紫莹,等.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
          的差异进行深度解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中药复方                                量学的吴茱萸-甘草配伍减毒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的配伍关系出发,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2022,53(6):1730-1739.
         “四气五味”为基础,体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与药物化学                           [14]  蒙钟经,丁选胜. 何首乌的入血成分、药动学及肝毒性代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11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11    · 1397 ·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