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中国药房》2023年8期
P. 80
3.5 PROTAC的设计与评估方法 过在CRBN配体的活性位点添加亲脂基团来制备前药。
前文提到,机器学习的方式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设 然而,因不同E3连接酶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仅仅依
计linker,同样地,计算机技术也可应用于完整PROTAC 赖 CRBN 可能会使得 PROTAC 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限
系统的构建。例如,专利申请 CN202111043888.3 涉及 制,因此今后研究者可在继续改善CRBN口服生物利用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 PROTAC 分子降解率的预测系统 度 的 同 时 ,着 力 解 决 基 于 其 余 E3 连 接 酶 构 建 的
及其构建方法,克服了由于PROTAC分子构效关系不明 PROTAC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
确产生的设计困难的问题,应用该预测系统可以获得经 4.2 提高PROTAC药物的生物安全性
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筛选的、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分 PROTAC 药物可能存在脱靶效应:一方面,高浓度
子,之后再去合成该分子和进行细胞实验,有利于提高 的PROTAC容易形成一些二聚体结构,从而不能降解靶
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发的周期和降低药物研 蛋白;另一方面,一些基于 CRBN 的 PROTAC 能够降解
[21]
发的成本 。 CRBN 的天然底物[如 IKAROS 家族锌指转录因子 1
4 对国内PROTAC技术研发的相关建议 (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和IKZF3],且因某
为了满足专利新颖性的授权条件,技术研发过程中 些底物对正常机体稳态至关重要,这种脱靶可能会带来
产生的智慧结晶通常优先申请专利,其公开的时间也往 一定的“毒性”。现有的专利申请已经提供了多种提高
往早于期刊论文或临床信息的披露,因此通过了解专利
PROTAC 生物安全性的手段,包括通过缀合胞外囊泡、
技术中的 PROTAC 技术研发方向可以窥见该领域未来
N- 乙 酰 半 乳 糖 胺 、抗 体 、纳 米 颗 粒 等 结 构 来 改 善
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 PROTAC 技术的专利申请
PROTAC分子的靶向递送,或通过构建以偶氮苯为母核
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PROTAC药物的研发不仅仅着眼
的双稳态光调控 PROTAC 等来实现蛋白降解过程的可
于 E3 连接酶配体和靶点配体的选择,短期内各专利申
逆光调控。然而,光调控技术存在光穿透组织的能力有
请人已在 linker 设计、bio-PROTAC、药物递送、安全控
限从而使得其在生物体中的应用受限等缺陷,PROTAC
制、药物研发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力争在
药物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精准调控替代方案以精确发
PROTAC 的不同赛道上抢占先机,提前布局,以应对可
挥药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能出现的专利侵权风险。其中,海思科是国内第一家提
4.3 克服PROTAC药物潜在的耐药性
交PROTAC药物临床申报的公司,其对PROTAC技术进
PROTAC 已被尝试用于解决小分子药物耐药性的
行了超过 3 年的探索,至今已布局超过 10 个早期项目,
问题,然而近期研究表明PROTAC本身与小分子抑制剂
提 交 专 利 30 余 项 。 海 创 药 业 也 是 国 内 较 早 进 行
相似,同样存在耐药可能。已有研究证明,基于VHL和
PROTAC技术研发的企业,该公司已合成多个目标蛋白
基于 CRBN 的 BRD4 靶向 PROTAC 在慢性治疗中显示
配体、数百个 linker,在 PROTAC 分子结构设计、化合物
出耐药性,提示此类药物在应用于具有突变体的患者时
[22]
合成方面已具备了丰富经验 。这些公司除了紧跟技
[23]
存在适用性问题 。可见,PROTAC 药物的研发同样需
术热点拓展临床管线外,同样在专利技术中不断积累实
要关注其本身的耐药问题。大部分 PROTAC 都存在较
力,重视自有知识产权专利体系的建成,能够在一定程
为严重的“钩子效应”,这将可能导致肿瘤产生耐药性。
度上避免将来被国外来华专利“卡脖子”的困境,值得业
而联合使用 2 种及以上针对同一促癌蛋白的 PROTAC,
内其他研究者效仿。
尽管PROTAC药物具有喜人的应用前景,但也同样 可以显著提高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周期阻滞、凋亡诱
[24]
面临着分子量大、催化降解过程不可控及缺乏普适的设 导和干性抑制疗效,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耐药 。可
计思路等诸多挑战 [2,19] 。本研究基于专利技术所要解决 见,更多改善耐药问题的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我国PROTAC药物的研发提出如下 4.4 探索PROTAC的理性设计及评估方法
建议。 目前,如何快速有效地筛选可用于PROTAC的靶蛋
4.1 提高PROTAC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白配体,如何根据降解活性、选择性、可能的脱靶效应和
口服生物利用度是 PROTAC 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 耐药性合理设计PROTAC也是一项挑战。对此,已有专
瓶颈之一。与传统小分子相比,PROTAC具有更大的分 利文献引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进行 PROTAC 的辅助设
子量、更多的氢键供体和更大的极性表面积,可能会降 计,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参考方案。此外,PROTAC 以
低细胞渗透性和组织渗透性,从而给口服途径的给药方 催化模式起作用,传统方法无法准确估计PROTAC的药
式带来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构 效学和药动学特性,因此,PROTAC 的药效学和药动学
建基于CRBN的PROTAC来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或通 评估系统也亟待建立。
· 966 · China Pharmacy 2023 Vol. 34 No. 8 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