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中国药房》2022年20期
P. 135
1 名称考证 2.2 宋金元时期
蒲公英有“蒲公草”“构耨草”“凫公英”“仆公罂”“黄 宋代《本草衍义》载“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
花地丁”等别名。“蒲公草”一名最早出现于晋代《刘涓子 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亦有者,盖因风而
[8]
鬼遗方》,书中曰:“蒲公草,主乳痈,煮汁饮之,自消,梅 来也”,反映出蒲公英为地丁的一种,其花葶上密被蛛
[3]
师方,傅之亦消”。唐代《新修本草》称其为“蒲公草” 丝状白色长柔毛。《本草图经》云“春初生苗,叶如苦苣,
[7]
[4]
“构耨草”。《医学入门》讲述了蒲公草命名的原因,即 有细刺”并附手绘图(图 1A) ,其中“叶如苦苣”为沿袭
[5]
“蒲公用此草治痈肿得效,故名”,然缺乏依据,似为附 《新修本草》之描述,其所提出的蒲公英“有细刺”与今之
蒲公英边缘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相符。《重修政和经史
[6]
会之说。《千金方》称其为“凫公英”。宋代《本草图经》
[18]
证类备用本草》所绘蒲公英较为简单(图 2B) ,从该图
云“俗呼为蒲公英,语讹为仆公罂是也”,称“仆公罂”或
可看出蒲公英花茎较长,顶端着生头状花序,总苞呈钟
为蒲公英之语误 。《本草衍义》称其为“地丁”,因贴地而
[7]
状,与今之蒲公英相像。元代医家朱丹溪云“开黄花似
[8]
生、开黄花,又名“黄花地丁”,南方人称其为“黄花郎”。
菊花,化热毒,消恶肿结核有奇功,在处田间路侧有
明代《本草纲目》释蒲公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
[19]
之” ,指出蒲公英与菊花颜色、形态相像,二者均是舌
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
状花,色均黄。
草”。《滇南本草》称其为“黄花绿叶草”,因其花色黄、叶
[9]
[10]
深绿而得名 。《岭南本草(七)》记载的“凫公英”“仆公
英”“白鼓丁”“鹁鸪英”等均为蒲公英之音转,“婆婆”“孛
孛”等皆由“蒲”之音转并重叠而来 。《本草蒙筌》根据
[11]
蒲公英花色黄、茎如丁状称其为“黄花地丁草”,根据“构
耨草”音转又称其为“耩耨草” 。清代《本经逢原》称其
[12]
[13]
[14]
为“奶汁草” ,《本草正义》称其为“羊奶奶草” ,皆因蒲 A B C D
公英茎中含有一种类似漆或橡胶的物质,被折断后有乳
白色的液体流出所致。可见,古代蒲公英的名称或源于
性状,或源于音转。
随着现代蒲公英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别名也随
之增多,如《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灯笼草”“灯笼花”
[15]
“地丁草”“黄花地丁”等 。蒲公英的产地分布广泛,在 E F G
不同地区有相应的地方名,如在江苏为“黄花草”“古古 A:《本草图经》;B:《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C:《本草蒙
筌》;D:《滇南本草》;E:《本草原始》;F:《本草纲目》;G:《植物名实图
丁”,在贵州为“双英卜地”,在四川为“茅萝卜”,在浙江
考》
为“黄花三七”等 。
[16]
图1 古籍所绘蒲公英
2 基原考证
2.3 明清时期
2.1 唐及以前
明代《本草蒙筌》记载,蒲公草“叶如苦苣有细刺,花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始载蒲公英,书中仅对蒲公英
[12]
类金钱开茎端,断其茎茎中空如葱状” ,描述出其花葶
的主治进行了描述,提出蒲公英煮汁饮之或外敷可治疗
色黄、花茎中空的特点;书中附图(图1C)较简单,为《重
[3]
“乳痈”,并未涉及蒲公英的基原。唐代《新修本草》云
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之翻绘。《滇南本草》云蒲公
[4]
“一名构耨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
英“形似车前草之叶,微瘦小细长,独苗” ;车前草叶呈
[10]
该书所描述的“叶似苦苣”是对蒲公英药材性状的最早
广卵形,边缘呈波状且间有不明显钝齿,与蒲公英叶相
记载,“断有白汁”则因蒲公英主根较长,被掐断后会流
像,书中所附蒲公英(图 1D)与该描述一致。张景岳于
出乳白色液体,为蒲公英具营养传输作用的组织液(现 《本草正》中记载,蒲公英“独茎一花者是,茎有桠者
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伤流”,即树液从枝蔓上的新鲜剪 非” ,“桠”从木从亚,“亚”意为“闭锁圈”,“木”与“亚”
[20]
口、折伤口或碰伤口大量流出的现象)。《中国植物志(第 联合表示树木枝条上再长枝条,形成接近四方形即“亚”
三十四卷·第二分册)》记载蒲公英为“菊科、苦苣菜属植 字形的闭锁圈,描绘出蒲公英花葶以单个为主且没有分
物,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其叶 支这一特点。
为“倒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 《本草原始》亦附有蒲公英手绘图(图1E) ,该图所
[21]
[17]
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 ,由此可推测《新修本 描绘蒲公英花色黄,根圆锥状,头状花序与今之蒲公英
草》所言即为今之蒲公英。 形态特征相符。《本草纲目》云,蒲公英“茎、叶、花、絮并
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20期 China Pharmacy 2022 Vol. 33 No. 20 ·2557·